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与数据对话:发展小学生数据意识的必由之路.docx
文件大小:41.38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4.47千字
文档摘要

与数据对话:发展小学生数据意识的必由之路

【摘要】统计学是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学问,小学统计教学应立足于数据本身,科学、合理、巧妙地与数据对话,发展小学生的数据意识。学生通过“与数据对话”,学习在问题解决的真实情境中获得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整理、选择、分析与表达,学会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随机现象,养成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统计思维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据对话数据意识数据模型

“数据”是指进行各种统计、计算、科学研究或技术设计等所依据的数值。这说明“数据”本身是一种有意义的数值,它为统计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将“数据意识”界定为“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就“数据观念”与“数据分析”而言,小学生的数据意识还处在对“数据认知”的萌芽与较为感性的初始状态。一方面,在小学阶段,从新课标中明显可以看出正在淡化“数据分析”的目标功能,改为“感悟数据分析的过程,形成数据意识”;另一方面,“数据”作为统计学的基本语言,“数据意识”作为统计思维的基础,如何立足于数据发展小学生的数据意识,成为当下变革统计教学的课堂思考重难点之一。科学、合理、巧妙地立足已有感性经验,“与数据对话”,给数据赋能,是发展小学生数据意识的必由之路。

一、溯源:“与数据对话”的意义与价值

统计是处理数据的一门科学,统计学是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学问。统计的学习实则是由数据驱动的。因此,小学统计教学的重点是积极倡导通过“与数据对话”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

(一)“与数据对话”是发展数据意识的有效路径

数据本身是不会说话的,是想说话的“人”借数据说话,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应用数据之间的联系与发展作统计思考,教师应用数据引导学生由感性的经验层面走向理性的统计层面,从而在感悟数据意义的同时发展数据意识。数据意识实则也是师生在课堂里对数据的一种直观感觉和理性思考。

(二)“与数据对话”是样本数据驱动的双向奔赴

“与数据对话”强调的是以数据为媒介的双向奔赴,统计教学以数据为基础展开教学活动,作为学习研究者的师生以数据为根本进行研究、发现与思考。值得一提的是,统计教学中的数据有别于其他内容教学中的确定性数据,这里的数据主要是一种样本数据,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而非确定不变的数据,教学中需要借用统计推断的方法从样本数据中发现规律,去估计总体的数据。因此,“与数据对话”包含两层内涵:一是从已有样本数据中发现数据的意义,二是体会样本数据的随机性、部分性、延展性与可能性。

师生与数据的对话,既包含不同的人与相同数据之间的对话,也包含相同的人与不同数据之间的对话,还包含作为师生的人、样本数据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对话。因此,在统计教学中,师生、数据、环境三位一体,构成了数据意识的系统结构。

(三)“与数据对话”为“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养成提供思维支持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形成数据意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这里的“用数据说话”,是学生数据意识发展的一种思维习惯养成,是学生通过数据观察、理解、分析现实生活的认知能力。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客观上数据能说话,主观上数据想说话,方法上数据会说话。从“能”到“想”再到“会”的过程,其实也是“与数据对话”的过程,“数据意识在‘与数据对话’的路上逐渐形成”。

二、对接:“与数据对话”的数据意识系统建构

作为有一定依据的数值,数据的本义并不具有更多的实际生活意义与价值,但是因为有了读数据的对象与目标指向,才使冰冷的数据有了较为深刻的寓意与丰富内涵。因此,小学阶段数据意识的培养与发展实则是关乎人、事、物之间“与数据对话”统计教学的系统建构过程。

(一)儿童的问题需求是“与数据对话”的第一要素

小学生的思维大多处在感性阶段,或者从感性向理性发展的阶段,他们在解决生活问题时更偏向于运用经验型、实验型等可见性学习思维。故在小学统计教学中更多的是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大问题为引导,在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想到要用数据来表达数学思考,唯有先产生这样的问题满足需求之后,才能真正使“与数据对话”的数学意义成为一种可能。如“选择哪个学生代表本班参加学校的踢毽子比赛?”“新生订校服的区间如何分段与整理?”“暑假出行时衣食住行如何合理规划?”“如何为舞蹈队的学生订购服装?”“如何选择保温杯?”,等等。

(二)有意义的原始数据是“与数据对话”的动力之源

“与数据对话”的统计教学是建立在有意义的原始数据基础上的。这里的数据意识可以理解为学生得到数据以后的所思所想,主要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主要通过串联式“与数据对话”指向数据意识的发展。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小而深的切口逐层递进与追问,迫使学生一次次重新审视已有的样本数据,从而一次次地在与数据对话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