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烹调模拟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菜肴的烹调,行业内称之为红案”;面点制作,行业内称之为()。
A、打杂
B、水案
C、面食
D、白案(或者面案)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在饮食行业中,面点制作通常被称为“白案”或“面案”。“打杂”明显与面点制作的专业称呼不符;“水案”主要负责与水有关的食材处理等工作,并非专门指面点制作;“面食”是面点的一种宽泛说法,不是行业内对于面点制作的特定称谓。所以答案选[D]。
2.中国筵席的一般结构包括()大类。
A、三
B、四
C、五
D、六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中国筵席的一般结构包括冷菜、热菜、大菜、汤品、主食、甜品、水果等,大致可分为五大部分。冷菜作为筵席的开场,起到开胃和营造氛围的作用;热菜是筵席的核心部分,展示丰富多样的菜品;大菜通常是较为高档、精致的主菜;汤品用于调节口味和补充营养;最后是主食、甜品、水果等,完善整个筵席的结构。
3.在烹制菜肴的过程中,除了加入适量的油以外,还加入适量的酒,主要是利用()达到复合成美味的效果。
A、酯化作用
B、水解作用
C、凝固作用
D、分散作用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酒中的乙醇与菜肴中的有机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具有香味的酯类物质,从而达到复合成美味的效果。
4.水粉糊烹制的菜品具有干酥香脆、()。
A、色泽金黄
B、嫩滑
C、外焦里嫩、色泽金黄
D、外焦里嫩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水粉糊烹制的菜品特点是外焦里嫩、色泽金黄。水粉糊是由水和淀粉调制而成,炸制时,外层的糊受热迅速形成酥脆的外壳,而内部的食材因水分和淀粉的包裹保持嫩滑,同时在炸制过程中发生美拉德反应使色泽呈现金黄。A选项只提到色泽金黄不全面;B选项嫩滑不是水粉糊菜品的特点;D选项外焦里嫩表述不完整,缺少色泽金黄这一特点。
5.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大量的()时,蛋白质便从溶液中沉淀出来,这种过程叫盐析。
A、酸
B、糖
C、碱
D、中性盐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盐析是指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中性盐,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的过程。中性盐的加入会破坏蛋白质表面的水化层,同时中和蛋白质所带的电荷,从而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使其沉淀。糖、酸、碱一般不会引起蛋白质的盐析现象。
6.大豆中含有1.64%的()、较多的维生素B1,同时也是微量元素的仓库”。这些微量元素有铁、铜、硒、锌、锰等。
A、胆固醇
B、磷脂
C、糖类
D、胡萝卜素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大豆中含有1.64%的磷脂、较多的维生素B1,同时也是微量元素的“仓库”。这些微量元素有铁、铜、硒、锌、锰等。磷脂是大豆中的重要成分之一,符合题意。胆固醇在大豆中含量极少;大豆中的糖类含量不是主要突出特点;胡萝卜素在大豆中含量也不是特别显著来描述大豆特性的主要方面。
7.铡切一般适用小形颗粒状和()原料。
A、丝状
B、带薄壳
C、脆性
D、滑嫩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铡切是将原料按需要切成一定形状和规格的刀法,一般适用于质地坚硬、带薄壳或体大形整的原料,如带壳的螃蟹、猪脚等,能方便地将其切成合适的块状或片状等。小形颗粒状和丝状原料通常不需要用铡切的方法;滑嫩的原料一般也不用铡切;脆性原料不是铡切主要适用的对象;而带薄壳的原料适合用铡切来处理。
8.乾隆时期李斗的()较为系统、完整地记载了驰名中外的满汉席”。
A、《醒园录》
B、《闲情偶寄》
C、《扬州画舫录》
D、《调鼎集》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扬州画舫录》较为系统、完整地记载了驰名中外的“满汉席”。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是研究清代扬州地方史的重要文献,其中对当时扬州的饮食等方面有详细记载,包括满汉席的相关内容。而《调鼎集》主要是烹饪类书籍;《醒园录》是清代李化楠著的饮食著作;《闲情偶寄》是李渔的著作,并非主要记载满汉席。
9.酒在胃中吸收量很少,()以上在小肠内吸收,乙醇全部燃烧的产热量为每克7kcal,其中70%可被机体利用。
A、50%
B、60%
C、70%
D、80%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酒精在胃中吸收量很少,80%以上在小肠内吸收。乙醇全部燃烧的产热量为每克7kcal,其中70%可被机体利用。
10.焦糖在烹调中常用于深色菜肴的着色,它的等电点pH值在3.0~6.9之间,有的甚至低于()。
A、1.0
B、2.0
C、3.0
D、2.5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焦糖等电点pH值在3.0~6.9之间,有的甚至低于3.0。
11.荠菜也叫香菜、地菜、鸡脚菜等,以()一带产量较多。
A、广东
B、湖北
C、浙江
D、湖南
正确答案:C
12.人们的饮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变化的影响。
A、场地
B、时令
C、人数
D、意识形态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饮食活动往往与季节、时令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