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中国有悠久的稻渔综合种养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综合种养的国家[1]。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可以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种养协调发展[2],是当前中国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新时代加快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最具活力、潜力和特色的朝阳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努力,从原来单一的稻田养鱼发展出养虾、养蟹、养蛙、养鸭等诸多成熟模式,稻渔综合种养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三减”,提升了水稻品质,获得了动物产品,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3]。据统计,全国稻田面积中仅有5%正在实施稻渔综合种养,仍有广袤的稻田亟待开拓利用,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本文对以上几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加以简单的介绍,以期为广大种养殖户提供参考。
1稻田养鱼模式
1.1田间改造工程
选址加固:选择保水性好、水源充足、无污染的稻田,为杜绝田鼠等打洞及大雨冲垮田埂等风险,在平整稻田时加宽、加高、加固夯实田埂,一般埂高40cm。单个稻田田块面积以5~10亩为宜。
开挖鱼沟:鱼沟形状开挖的位置、数量、应根据自然地形而定,一般可挖成田字、十字、目字形等形状,沟宽30cm,深30cm。鱼塘深0.8~1.0m,鱼塘和鱼沟总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鱼沟应向鱼塘方向倾斜连接,以利水浅时鱼游到鱼塘里栖息。
进排水口:在适当位置设置进排水口,一般在相对两角的田埂上,安装拦鱼栅,可用木框拦鱼网,为了防逃,前期安装密眼网,后期换成较大网目的网片。经常清理拦鱼栅上的杂物,保证进出水流畅。
1.2放养品种选择
鲤鱼、柳根鱼、鲫鱼、泥鳅等常规养殖品种均可投放养殖。
1.3苗种投放
在稻田完成插秧后20d左右开始放养,可放养春片鱼种养殖成鱼,也可放养大夏花养殖鱼种。放养规格没有严格限制,可根据不同的放养品种来确定放养规格。
1.4日常巡查管理
适时施肥:根据水稻的生长特点,适时施肥,主要以农家肥为主,同时可根据浮游动物等饵料生物的培育情况施用渔肥。
饵料投喂:在生物饵料不足的情况下,定期投喂人工饲料,饲料品种及投喂量根据放养鱼类的生长特点确定。也可加设灯光诱虫装置来诱捕昆虫等动物性饵料。
控水:根据水稻的生长特点调控水位,同时兼顾养殖鱼类的生产特点。
巡查:定期检查田埂,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和夯实;注意维护进排水口的拦鱼设备。
1.5病害防治
水稻如发病,尽量选择对鱼类毒性小、药效好的农药,如井冈霉素、杀虫手、托布津等,施药时把稻田的进出水口打开,让田水流动,先从出水口一头施。药物应尽量喷在稻禾上,减少药物落入水中,提高防病治虫效果,减低农药对鱼类的危害。鱼类放养前可用3%的食盐水消毒15min,种养期间注意观察鱼活动情况,定期检查鱼体,发现鱼病,及时治疗。
2稻田养殖小龙虾模式
2.1稻田改造工作
稻田选址:养虾稻田应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保水性好的稻田,一般单个田块面积为10~15亩。
筑埂挖沟:田埂要加宽、加高、加固,高度达到0.8m,宽度达到1m,并夯实;田埂内侧四周挖环形沟,宽2m、深0.8m,在田中间开挖“十”或“井”字形田间沟,沟宽0.5~1m、深0.5m。环形沟和田间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比例不超过10.0%。
防逃设施:进、排水口要设置防逃设施,用密网围住,以防小虾逐水流而外逃;稻田田埂上要设置密眼网片防逃设施,下端埋入土中20~30cm,土上部分高60cm并以90°角向内倾斜。
2.2苗种放养
在水稻返青分蘖后放养,选择体质健壮、躯体光滑、附肢齐全、活动能力强的小龙虾虾苗进行放养,规格为1~2cm,放养密度为10000~15000只/亩。
2.3日常管理
控水:水质应符合健康养殖要求。平时根据水稻生长特点调节水位,同时结合温度变化调节水位以兼顾小龙虾的养殖;小龙虾对重金属十分敏感,要避免重金属污染水源。
投饲:按照“四定”的投喂原则适当投饵施肥,以提高养殖产量。
巡查:定期检查防逃设施,发现破损及时修复,以免造成损失;及时发现及清除田内敌害生物。
2.4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以防为主。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清除病死虾,一旦发病对症治疗;小龙虾对农药敏感,当稻田发病需要施用农药时,要提高水位,施药后立即换水。
3稻田養蟹模式
3.1稻田改造
稻田选址: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地势平坦、进排水方便、没有污染的稻田,一般以5~10亩为宜。
稻田修整:将田埂加宽到1.5~2m,加高到50~70cm,在池埂上用塑料薄膜建高50cm的防逃墙,进排水口加设防逃网,以便防逃;在田埂内侧挖一条30~50cm宽、2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