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020
CCSB39
FORMTEXT?????
DBFORMTEXT61
FORMTEXT陕西省地方标准
DBFORMTEXT61/TFORMTEXTXXXXX—FORMTEXTXXXX
FORMTEXT?????
FORMTEXT林下大球盖菇栽培技术规程
FORMTEXT点击此处添加标准英文译名
FORMTEXT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FORMDROPDOWN
FORMTEXT?????
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发布
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实施
FORMTEXT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1/TXXXXX—2024
PAGE1
林下大球盖菇栽培技术规程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林下大球盖菇栽培技术的产地环境、发菌场所、栽培原料、栽培技术、栽培管理、采收、病虫害防治及生产档案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林下大球盖菇栽培技术工作。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NY/T5010 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T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产地环境
环境要求
栽培场地应符合NY/T5010的规定,周围无污染企业、畜禽养殖场等污染源,通风良好,水源、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偏酸性,排水方便不积水。
产地要求
宜选择丰产林、果园、桑园、大苗苗圃。
选择株行距(2~4)米×(3~4)米以上平坦开阔的阔叶林地,郁闭度0.7以上。
以温暖、避风、遮阴的场所较为适宜,切忌选择低洼和过于阴湿的林地。
生产用水
培养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可用清洁的自来水、泉水、井水、湖水,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
发菌场所
环境卫生、清洁、通风良好,暗光或黑暗,环境温度20℃~25℃,空气相对湿度60%~70%。
栽培原料
主料为稻壳(秸)、玉米芯(秸)、麦秸、阔叶树木屑等,辅料为石灰、田园土、水等。
主料应新鲜、干燥,颗粒松散,色泽正常,无霉、无虫、无污染、无异味、无结块。
玉米芯粉碎成0.5厘米大小的颗粒,秸秆截段3~5厘米,木屑碎片状,0.5~1厘米。
覆土材料应在阳光下暴晒3天,筛去石块及杂物。
栽培技术
栽培季节
可依据本地温度合理安排栽培季节。
林地一般在9月~11月份播种,来年3月~6月份出菇。
培养基质
母种培养基:马铃薯200克,蔗糖20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1.5克,琼脂20克,水1升。
原种培养基:麦粒84%,麦麸10%,木屑5%,石膏粉1%,含水量70%。
栽培种培养基:木屑40%,棉籽壳40%,麦麸17%,蔗糖2%,石灰粉1%。含水量70%。
栽培料配方主要包括:
配方1:稻壳48%,玉米芯(秸)28%,木屑18%,田园土5%,生石灰1%,含水量75%;
配方2:木屑47%,玉米芯(秸)47%,田园土5%,生石灰1%,含水量75%;
配方3:稻壳67%,木屑27%,田园土5%,生石灰1%,含水量75%。
菌种制备
母种、原种、栽培种制备
按照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规范进行。
菌种袋
选用(17~22)厘米×(33~39)厘米×0.004厘米聚丙烯塑料袋。
栽培料处理
场地处理
发酵前2天~3天,首先将发酵场地用辛硫磷1000倍液进行全面杀虫处理。
预湿
将秸秆、玉米芯、木屑等栽培主料在太阳下暴晒2天~3天。拌料前1天加1%石灰水预湿24小时,备用。
拌料
边预湿边将各种配料拌匀,可以人工也可以机械拌料,并调湿,要求培养料含水量为75%左右。
建堆
配方将各种原料拌均匀后,建成底宽1米~2米、顶宽0.8米~1.2米、高1米~1.5米、长度适宜的发酵堆,温度较高时建小堆,温度较低时建大堆。起堆要松,每隔30厘米自上而下到底打一个透气孔。
翻堆
第一次翻堆。当料堆内温度达到60℃~65℃时(堆顶以下20厘米处),保持24~48小时,此时发现含水量降低要补充水分,使堆料含水量达到75%左右,重新建堆后仍打透气孔。
第二次建堆。当料温再上升到60℃~65℃时,保持24~48小时,再翻堆一次。
翻堆三次。经过2~3次翻堆后,检查培养料发酵程度,当料呈茶褐色,料中有大量白色高温放线菌,无酸臭味,质地松软即发酵结束。
散堆
发酵好的料要及时散堆,降溫,料温降到25℃以下时方可铺料播种。
做畦
做畦准备
室内以地面畦栽为主,栽培前浇水并翻地,用5%石灰水对房间彻底消毒一次。
林下或大田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