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恶苗病的症状及其预防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白杆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病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出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型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感染,严重的变褐色,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出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发病时期
从水稻苗期至抽穗期都可能感染发病。恶苗病的发生有3个较明显的峰,第一峰在秧田期,于播种后15天左右出现;第二峰在水稻分蘖高峰期出现;第三峰在水稻孕穗期出现,其中以第一、二高峰期发病严重。
幼苗期:种子萌发后,病菌从芽鞘、根和根冠侵入,引起秧苗发病,重病种子在幼苗期死亡。发病稍轻的幼苗往往徒长,与健苗相比高出一截,受害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窄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移栽前即死亡。
本田期:一般在插秧后15-30天出现病株,症状与幼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茎节倒生不定根。剥开叶鞘,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秆上生出暗褐色条斑。病茎内部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以后茎秆逐渐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但穗短小或籽粒不实。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粉白色霉状物,后期病部可散生或群生蓝黑色粒状物。
3.抽穗期:谷粒可受害,严重的变为褐色,不能灌浆结实,或在颖壳合缝处生出淡红色粉状物。发病轻的仅谷粒基部或尖部变为褐色,有的外表没有症状,但内部有潜伏菌丝。
主要症状
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本田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出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发病条件
温度是影响恶苗病发生的最主要外因,土温30-35℃时易发病,低温可阻止病害的发生,而较高温度则有利于病害症状的出现,25℃下病苗大为减少,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氮肥过重也可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或育秧基质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稻发病重于早稻。
传播途径
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恶苗病发生的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率最高;其次是种皮内部;再次是胚乳和胚。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严重的引起苗枯,死苗上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健苗,引起再侵染。带菌稻苗定植后,菌丝体遇适宜条件可扩展到整株,刺激茎叶徒长。花期病菌传播到花器上,侵入颖片和胚乳内,造成秕谷或畸形,在颖片合缝处产生淡红色粉霉。病菌侵入晚,谷粒虽不显症状,但菌丝已侵入内部使种子带菌。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
防治建议
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对育秧基质及育秧田进行杀菌消毒;
温汤浸种:采用52-55℃温水浸种30分钟,在进行浸种。一般浸种15-30小时(根据水温及种子吸水程度确定具体浸种时间),先配好药液并搅拌均匀,再投入稻种,切不可先浸种子再加药剂,并注意浸匀浸透,浸后不用淘洗;药剂可选择氰烯菌酯、咪鲜胺、乙蒜素及其混配制剂,避免单剂浸种。
3、拌种:将拌种剂与适量清水混合配制成药液(1kg干种子需要20-30ml药液拌匀),倒入稻种搅拌均匀,放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切记不可在阳光下晾晒!),第二天催芽播种。药剂可选用肟菌?异噻胺、氟环?咯?精甲、甲·嘧·甲霜灵、多·森铵、咪鲜胺等,注意轮换交替使用。
4、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稀播种、培壮秧。拔秧移栽时应尽量减少伤根,并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插秧。提倡“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泡秧。
5、消灭菌源:及时拔除病苗、病株和处理病稻草,集中烧毁或沤制肥料;病稻草不漏置堆放;避免用病稻草及其编织物覆盖秧苗、堵水口等,减少病草还田概率。
特别提示
恶苗病的防治关键是做好种子消毒,发病后打药补救效果难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