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卫生与仪容仪表管理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仪容仪表基本要求
01
卫生管理制度建设
03
监督与评价体系
04
健康促进措施
05
违规处理机制
06
长效保障体系
01
PART
卫生管理制度建设
卫生管理政策依据
地方性相关法规及规章制度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校园卫生管理规定。
03
详细规定学校各类场所的卫生标准和要求。
0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学校卫生标准》
教育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明确规定学校卫生工作的方针、任务和措施。
01
班级责任区划分标准
教学区域
活动区域
宿舍区域
公共卫生区域
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每个班级负责一定区域的清洁和保洁。
如操场、体育馆、礼堂等,由学校统一安排班级轮流值日。
以学生宿舍为单位,实行宿舍长负责制,加强日常卫生管理。
如厕所、走廊、楼梯等,由学校统一组织清洁,班级轮流监督。
日常清洁执行流程
每日早晨上课前和下午放学后,进行教室和公共卫生区域的清扫,保持环境整洁。
每日清洁
每周或每月安排一次大扫除,对教学区域、活动区域和宿舍区域进行全面清洁。
学校卫生管理部门定期检查各班级卫生情况,对表现优秀的班级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卫生不达标的班级进行批评和处罚。
定期大扫除
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确保校园内无垃圾堆积,保持环境卫生。
垃圾处理
01
02
04
03
检查与奖惩
02
PART
仪容仪表基本要求
学生着装规范细则
校服穿着
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穿着校服,校服应当整洁、合身,不得私自修改款式或颜色。
01
鞋子搭配
学生应穿运动鞋或平底鞋,不得穿高跟鞋、拖鞋或带有金属装饰的鞋子进入校园。
02
服装整洁
学生的衣服应保持干净、整洁,无污渍、无异味,不得穿着破损的衣物。
03
配饰规范
学生不得佩戴耳环、项链、手链等首饰,不得涂指甲油或化妆。
04
个人卫生检查标准
面部卫生
头发卫生
口腔卫生
手部卫生
学生应保持面部清洁,每天洗脸,无污垢、无异味。
学生应每天刷牙,保持口腔卫生,无口臭、无龋齿。
学生应保持头发整洁,无头皮屑、无异味,男生不得留长发或怪异发型,女生不得披头散发。
学生应保持手部清洁,勤洗手,不得留长指甲或涂指甲油。
特殊场景仪表规定
体育活动
实验操作
文艺演出
重要会议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应穿着运动服、运动鞋,不得穿皮鞋或带有金属装饰的鞋子。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应穿着实验服,佩戴防护眼镜、手套等防护用品,确保安全。
学生参加文艺演出时,应根据演出需要穿着适宜的服装,但不得过于暴露或穿着奇装异服。
学生参加重要会议时,应穿着整洁、正式的服装,体现学生形象与风貌。
03
PART
监督与评价体系
卫生值周轮岗机制
每周轮流安排不同班级负责校园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洁工作,增强每个学生的卫生责任感。
值周班级轮换
值周班级需负责清扫、擦洗、垃圾分类等任务,确保卫生无死角。
值周职责明确
值周期间,学校卫生管理部门进行抽查,对不合格的地方进行及时整改。
值周监督与反馈
定期联合检查方案
多部门联合检查
由校办、学生处、后勤处等多个部门联合组织校园卫生大检查,确保全面覆盖。
01
定期检查时间
每学期初、中、末期各进行一次大规模检查,平时不定期进行抽查。
02
检查标准统一
制定详细的卫生检查标准,确保检查公正、客观、准确。
03
量化评分公示制度
奖惩措施
对卫生评分较高的班级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评分较低的班级进行通报批评和处罚。
03
通过校园网、公告栏等渠道,将各班级的卫生评分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
02
公示方式
评分细则
根据卫生检查标准,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对各项卫生指标进行量化打分。
01
04
PART
健康促进措施
疾病预防宣传计划
定期开展传染病预防教育
利用宣传栏、讲座、视频等形式,向师生普及传染病预防知识。
疫苗接种宣传与追踪
常见病预防与控制
积极推广疫苗接种,记录学生接种情况,及时提醒补种。
针对校园内常见病,制定预防措施,如定期开窗通风、消毒等。
1
2
3
卫生习惯培养活动
教育学生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保持个人卫生整洁。
个人卫生习惯培养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清扫,培养公共卫生意识。
公共卫生维护
教育学生文明用餐,保持餐桌清洁,减少食源性疾病传播。
餐桌卫生习惯
心理健康关联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技巧。
01
心理咨询与辅导
设立心理咨询室,提供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02
心理健康宣传
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载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心理氛围。
03
05
PART
违规处理机制
整改通知书签发流程
违规确认
学生确认
整改通知
整改落实
由卫生检查人员或老师确认学生违规情况,并记录在违规记录表上。
班主任或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