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重磅】国自科基金:没有联系到所有函评专家都上不了会评的桌
函评专家收到了青A青B的评审通知,同时收到的可能还有很多电话。5月下旬,不同学部陆续完成了青A青B的答辩。今年的帽子评选逐渐暂告一段落了,那今年的形势到底怎么样呢?很难讲清楚,只想根据自己知道的和看到、听到的情况,跟大家聊一聊。
01帽子评价新体系?
“打招呼”这个行为已经被明令禁止好多年了,效果怎么样呢?
只能说是某种程度的愈演愈烈。
以前,打招呼的人少,打招呼基本就能上。某些专家图个交情,你来我往,互惠互利。
现在,好像所有人都在打招呼,而且打招呼也很卷,不是简单打了招呼就一定能上,因为大家都打招呼了。某些专家又不得不好好权衡,到底哪个招呼打得好,哪个能带来更多的资源和利益。
至此,新的评价系统生成了。
02寒门再难出贵子?
国基可谓是所有科研人员的头等大事,每年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打磨本子,可谓是字斟句酌、日思夜想。毕竟,本子质量是获得基金资助的重要根基。
本子质量是指要研究的科学问题?不,可卷的地方太多了,为了让评审专家看得舒服、省心、便捷,技术路线图越画越精美,如何申报基金的培训班越来越多,配套的还有答辩PPT培训班。
中国人其实真的勤劳又聪明,总能发现新的产业机会。
再来看看函评专家的“用户体验”,网上有专家称,现在的本子质量确实越来越高了,但是还是大组出来的更得人心。
【重磅】清华专家分享国家自科基金函评、会评的关键点
近日,国自然项目的函评季已接近尾声,清华、浙大、交大、哈工大等顶尖985高校的评审专家陆续提交了评审意见。在闲暇之余,他们也分享了自己的评审感悟,具体内容如下:
一、评审中遇到的雷点
第一个雷点:标书的研究内容过度脱离自己的研究基础
有个评审专家朋友今年看到一些明显不属于本学科口子的申请书。出现这个问题可能是大家看到很多营销号说可以一标书两投然后就投到一些不是自己口子的去了,还有就是可能某些学科的某些口子竞争实在是太过于激烈了,比如医学部的肿瘤口,然后大家就会规避一些竞争,去投其他的口子。但是如果是这种情况在设计标书之初就要好好规划。因为基金评审会关注申请人是否具备一定研究积累和研究领域连续性,尤其是面上项目,而且随着青年项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评审也会越来越关注项目是不是跟自己的基础关联性比较强。
如果前期工作从未涉及申请书中的核心主题,突然切换到该领域,可信度会打折。所以我们在设计标书之初就要充分的考虑要投什么口子,如何规避竞争,而不是写好标书之后看到一些消息就选择改一个口子去投,这样反而会得不偿失。
第二个雷点:标书大量使用AI辅助,AI味过重。
去年的申请中大家可能倾向于用AI来润色语音,但是今年新情况是有些申请人可能是赶鸭子上架,大量借助AI来写申请书,AI风味严重,导致可读性较差,甚至有明显理论错误,让人质疑其态度。包括ChatGPT、DeepSeek、Gemini、Qwen在内的多数大语言模型均存在“幻觉问题”,基金申请书的写作过程中应谨慎使用AI。尤其是今年很多公众号推出了基于上述AI模型的设计服务,但是设计出来的东西仅仅是基于现有的文献,没有一定的理论数据支撑,这也是今年评审过程中很普遍的一个问题。
除了上述两个容易踩雷的点之外,还有两点:
关键科学问题需精准定位。申请书中的科学问题不应仅仅是热门概念的简单堆砌。必须围绕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深入论述,明确展示“我旨在解决的问题”,而非仅仅展示“我能够做到什么”。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技术路线等要素应从多个维度逐步深入展开,而不是仅仅罗列热门概念。
研究内容应简洁有力,研究方案需详尽具体。清晰、条理分明的研究内容有助于评审人员迅速把握研究目标,反之则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留下深刻印象,影响评审人员的判断。研究方案中应明确指出具体方法将如何解决特定科学问题,逻辑必须连贯,避免泛泛之谈。过于简略的研究方案可能会让评审人员怀疑其可行性。
二、评审中遇到的问题
清华、北大、浙大、交大等顶尖985高校的评审专家指出,尽管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简称国自然项目)的申请数量显著增加,但提交的申请材料质量并未随之显著提高。实际上,在某些学部,面上项目的申请书质量甚至不及青年基金项目。总体而言,申请书的质量与申请人所属单位的平台实力及所在研究组的水平呈正相关,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来自高水平平台的申请人在撰写申请书时表现出草率和逻辑混乱。
在审阅过程中,评审专家们普遍识别出以下共性问题:
1、部分申请书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甚至在撰写过程中偏离了主题。例如,一份研究题目为“AAABBBB”的申请书,在其后续内容中竟然未再提及“AAA”,导致逻辑上的严重断裂。
2、某评审专家在审阅的申请包中发现,约有一半的申请书存在明显缺陷,例如研究方案仅用两页A4纸草草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