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文章语言生动、准确,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独特之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叶圣陶先生细致的观察能力。这篇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更能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表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虎、操、占”等12个字,正确读写“爬山虎、操场、叶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爬山虎的美以及它顽强的生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和细致严谨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的。
(二)教学难点
1.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学习作者细致、连续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精读课文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爬山虎的特点。
2.直观教学法: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攀爬过程等抽象内容。如在讲解爬山虎的脚时,展示爬山虎脚的特写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脚的形状和位置。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在探究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爬山虎生长的环境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描述爬山虎叶子的动态美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在一墙爬山虎前看到叶子随风舞动的情景。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一张满是爬山虎的墙壁的图片,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这面墙,是不是被一种绿色的植物覆盖着呀?你们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吗?”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
(2)接着教师说:“这种植物就是爬山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爬山虎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带拼音认读“均、柄、蜗、曲、萎”,指名读,正音。然后去拼音认读,开火车读。
-出示词语“爬山虎、操场、叶柄、蜗牛、弯曲、枯萎”,让学生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如“叶柄”,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进行讲解,指着爬山虎的叶柄部位说:“同学们,看,这就是叶柄,它连接着叶子和茎呢。”
(4)再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思考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读完后,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进行评价,如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得通顺等。
(5)引导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先示范概括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尝试概括其他自然段,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课程指导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提问:“从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爬山虎生长在哪些地方吗?”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教师追问:“‘满是’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体会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叶子)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叶子颜色和形态的句子。如“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教师提问:“‘嫩红’和‘嫩绿’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写叶子颜色的变化呢?”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