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设计
《〈穷人〉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穷人》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篇小说通过描写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一情节上设置了重重悬念。如,渔夫能否平安归来?桑娜抱回孩子后,渔夫会怎么想?他们一家的生活会变得怎样?这些悬念的设置,使得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不断读下去。同时,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腻而深刻,如“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生动地展现了桑娜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深入体会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提高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搁板、魁梧、勉强、忧虑”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体会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美好品质。
-学习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体会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例如,在分析桑娜的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重点关注她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描写。课文中“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段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桑娜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她一方面担心收养孩子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又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死去。这种矛盾的心理正体现了她善良的本质。
2.教学难点
-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体会她善良的品质。
-领会小说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对于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的理解,学生可能较难把握。因为这种矛盾心理是复杂而微妙的,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桑娜的生活状况来理解。而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的衬托作用也比较隐晦,如“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这段环境描写,表面上是在描述天气的恶劣和屋内的温暖,实际上是通过对比,衬托出桑娜一家虽然贫穷但却充满温馨,也暗示了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这种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例如,在分析桑娜和渔夫的对话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批注法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中重要的语句、段落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悟或疑问。如在分析人物心理描写的句子时,让学生批注出这些描写所反映的人物品质。
3.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如桑娜的心理矛盾、渔夫的决定等进行深入探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拓宽思维。
4.情境教学法
-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讲解环境描写时,可以播放海浪呼啸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文中所描述的恶劣环境,从而理解这种环境描写对衬托人物品质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贫困的人。他们可能生活在简陋的房屋里,穿着破旧的衣服,每天为了生计而奔波。今天,我们要走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去看看在沙俄时代,那些穷人的生活是怎样的。(教师板书课题:穷人)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脑海中首先浮现出了什么画面?或者你们认为穷人会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状况、物质条件等方面进行思考。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