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案设计.doc
文件大小:23.5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5.72千字
文档摘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案设计

《好的故事》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好的故事》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鲁迅”。《好的故事》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诗。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时期。鲁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这与当时黑暗、压抑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文章结构来看,课文开篇就点明“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然后描写了“我”在昏沉的夜中看到这个“好的故事”的梦境。在梦境里,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在眼前展开,有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等,这些景象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最后,“我”从梦中惊醒,回到现实,发现眼前“何尝有一丝碎影”,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在语言上,这篇散文诗具有独特的风格。鲁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和象征等手法。例如,“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将花在水中的样子比喻成缕缕的胭脂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花在水中的动态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综、锦”等10个字。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描写的梦境的美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运用想象、比喻等手法描绘梦境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文中描写的梦境,体会梦境的美好以及作者的情感。

-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的想象、比喻等写作手法。

例如,在理解梦境的美好时,学生需要仔细研读课文中对梦境里各种景象的描写,像“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梦境中的美丽景象,是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关键部分。

2.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等句子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作者在美好梦境与黑暗现实之间的对比,以及这种对比所传达出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抗争精神。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散文诗的节奏、韵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体会梦境的美好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梦境的段落。

2.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解梦境部分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文中描写相似的美丽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美好的梦境之中。

3.问题引导法

-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如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作者在如此黑暗的现实中会梦到这样美好的故事呢?”“作者醒来后,发现梦境消失,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等问题,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小组合作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例如在讨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时,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汇总小组意见进行全班汇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有的惊险刺激,有的温馨感人。今天,我们要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故事,不过这个故事有些特别,它是一个“好的故事”。(板书课题)大家看到这个题目,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想法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这个“好的故事”是关于什么的?为什么说是“好的”呢?

2.教师简单介绍作者鲁迅以及创作背景

-同学们,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非常黑暗,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写下了这篇《好的故事》。那他笔下的这个“好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们,请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