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创新之处、研究基础、保障条件、研究步骤(附:可编辑修改VSD格式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图三个)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嬗变研究(1991-2024)》
课题设计论证
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嬗变研究(19912024)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国家形象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呈现研究逐渐增多。在国际教育领域,关于不同国家教科书中他国形象的研究也有所涉及。然而,针对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形象嬗变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的国际形象传播或者特定时间段内某几个国家的形象对比研究。对于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这一特定领域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空白,特别是针对19912024年这样较长时间段内中国形象的系统性研究较为缺乏。这方面研究资料主要分散在一些国际教育比较研究的文献中,尚未形成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1]
(二)选题意义
促进跨文化理解: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至关重要。德国作为欧洲的重要国家,其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会影响德国青少年对中国的认知。通过研究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嬗变,可以揭示德国社会对中国认知的变化过程,有助于减少文化误解,增进中德两国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完善国家形象研究体系:目前的国家形象研究多从大众传媒、外交政策等角度展开,从教育领域,特别是中学教科书角度的研究相对薄弱。本选题能够从教育传播的角度为国家形象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补充,丰富国家形象研究的理论体系。
为教育交流提供参考:了解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有助于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对外教育交流活动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和交流策略,提高教育交流的效果。
(三)研究价值
学术价值:
填补研究空白:针对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形象嬗变的研究在学术领域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为国际教育比较研究提供新的案例和数据。
丰富历史教育研究: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德国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容和价值观传递,为历史教育研究提供新的维度。
实践价值:
对中德教育合作的启示: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德两国在教育政策制定、教材编写交流、师生交流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中德教育合作的深入发展。
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指导:通过了解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塑造方式和变化趋势,为中国文化在德国的传播提供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
二、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揭示形象嬗变规律:通过对19912024年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系统分析,揭示中国形象在德国中学历史教育领域的嬗变规律,包括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影响因素等。
探究影响因素关系:探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对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为深入理解国家形象的形成机制提供依据。
提供改善形象建议:基于研究结果,为提升中国在德国中学教育领域中的形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以促进中德两国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更好交流。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19912024年期间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包括不同版本、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三)研究内容
教科书内容分析:对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中国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梳理出不同时期中国形象的主要描述内容。
形象演变阶段划分:根据教科书内容分析的结果,将19912024年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演变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
影响因素探究:深入研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国际关系等因素对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在不同阶段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将采用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思路。首先,对19912024年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进行历史的纵向梳理,以时间为轴,分析不同阶段中国形象的变化情况。其次,将不同版本、不同出版社的教科书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其中的共性与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因素,深入探究中国形象嬗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提升中国形象的建议和策略。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德国教育、历史教科书、国家形象等方面的学术文献、政策文件等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背景知识。
内容分析法:对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中国的内容进行编码、分类和统计分析,以量化的方式揭示中国形象的特征和变化趋势。
历史研究法:将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