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廊坊市安次区: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pdf
文件大小:271.3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3.3千字
文档摘要

《廊坊市安次区:地名背后的历史文

化》

廊坊市安次区地名考

一、区名溯源

安次区之名始于西汉高祖年间(公元前206年),取安定和谐之地之意设安次县,治所在“”

今古县村(廊坊市人民政府)。“安次”二字中,“安”为安定,“次”为驻留,体现了古人对地方

太平、百姓安居的期许(河北文旅)。

历史上,安次县曾多次更名迁治。北魏时期改称“安城县”,元代升为“东安州”,明初降为“东

安县,至”1914年因与湖南东安县重名,复称安次县(行政区域网)。“”1989年,原县级廊

坊市改为安次区,2000年以京山铁路为界析置广阳区,形成今日行政区划(搜狗百科)。

二、历史沿革与地名变迁

1.先秦至南北朝安次古称“安墟”,传说为黄帝制天下时的聚居地(廊坊市人民政府)。春秋

属燕,秦属广阳郡,西汉置县后长期隶属幽州。三国魏时设常道侯国,北魏更名安城“”“

县”,隋代复称“安次”(行政区域网)。

2.隋唐至宋元唐代因永定河水患,县治多次迁移:武德四年(621年)迁石梁城(今调河头

634735

乡朱官屯北),贞观八年(年)徙常道城(今旧州乡北常道村),开元二十三年(

年)移耿就桥行市南(今旧州村)(抖音百科)。五代时属辽,宋金时期为边防要地。元

代升为东安州,隶属大都路(行政区域网)。

3.明清时期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州为县,称“东安县”,治所迁至常伯乡张李店(今仇庄

乡光荣村)(行政区域网)。清代隶属顺天府,康熙年间属南路厅(抖音百科)。

4.1914“”1950

近现代年复名安次县,年因永定河水患,县治迁至廊坊镇(行政区划)。

1989年设安次区,2000年调整区划,形成以京山铁路为界的南北格局(搜狗百科)。

三、乡镇地名考

1.杨税务镇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此地为运粮河渡口,官府设税务机构,由杨姓

官员管理,故名“杨税务”(抖音百科)。1956年设乡,2021年撤乡设镇,辖42个行政

村,镇政府驻东风村(抖音百科)。

1

2.葛渔城镇北宋天圣年间,葛姓家族在此设渡口、筑土堤防水患,形成村落,得名“葛渔城”

(抖音百科)。1937年置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镇,现辖36个行政村,镇政府

驻葛渔城村(抖音百科)。

3.码头镇因地处永定河支流码头而得名,元代为漕运枢纽。明初设巡检司,清代称“码头

镇”,现为安次区南部重镇,辖44个行政村(行政区划)。

4.落垡镇金代称落垡,因永定河冲积形成沙垡地而得名。元代设驿站,明代为军屯,现辖“”

2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落垡村(行政区划)。

5.东沽港镇明代称“东沽港”,因地处港汊交汇处得名。清代属武清县,1950年划归安次,现

辖3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东沽港四街村(行政区划)。

6.调河头乡因地处永定河故道调河头段而得名,元代称“调河头”。1953年设乡,现辖30个

行政村,乡政府驻调河头村(行政区划)。

7.仇庄乡明初仇姓迁此建村,称“仇家庄”,后简称“仇庄”。1953年设乡,现辖49个行政

村,乡政府驻仇庄村(行政区划)。

8.北史家务乡元代称“北史务”,因史姓家族在此务农耕种得名。1958年属廊坊公社,1984

年设乡,现辖20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北史家务村(行政区划)。

四、街道地名考

1.200015

银河南路街道因位于银河路南段得名,年析置,辖吉祥街、兴安街等个社区,办

事处驻永华道85号(行政区划)。

2.光明西道街道因地处光明西道得名,1982年设西大街办事处,2000年更名,辖南大街、

1070

南小街等个社区,办事处驻南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