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之中,要说忠肝义胆,江湖豪士。那就必要说说这《水浒传》了,虽然写了一百零八个好汉,但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从头到尾看下来,竟然不觉得有有重复。
那今天我们就来从宋江说起。一提到这宋江,那就是褒贬不一的。后世对他的评价有好有差,说他好吧,他又对朝廷太过于愚忠。说他不好吧,他的忠肝义胆,善良爱民又着实让人佩服。但小编却对于这个人物却没有好的印象,因为他总是摇摆不懂,充满矛盾。宋江的人生可以用两个阶段来概括。一个就是“身在官府,心在江湖”,二个就是“身在江湖心在朝廷。”
文中宋江出场之时,道:“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且又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作孝义黑三郎。常济人之苦,扶忍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这评价可谓是很高了。他一开始是做官的,这孝义起来,传播也是极快的。谁让百姓千千万,做官的就几个呢。
再有他凭借的也不仅仅时道德上的好名声,他也有自己的能力。文中写的他可谓是能文能武,真真是个好儿郎啊。单小编认为,既然名声在外,又能胜任官位,那就好好的顺从自己忠于朝廷的内心,尽力办好每一个案子,还百姓一个公道。然后宋江并不是这样想的,他内心也向往着江湖。当朝廷下令捉拿晁盖等人时,他却又放不下内心的江湖情节了,硬生生放了朝廷要犯。且平时他也回专门去结识一些江湖好汉,接近江湖反倒成了他一大爱好了。但是他又放不下忠于朝廷之心,所以一直都没有主动奔向江湖。
但是结果他还是走向了江湖。他在江州被劫,不得已上了梁山。自从他怒杀了阎婆惜那一刻,就注定好了他今后久得走入江湖了。虽然是被逼着入了江湖,但毕竟对于江湖他也是愿意接近的。加上回头路也不好走了,待在江湖那就一心胃江湖吧,横竖不干有违自己底线的事就得了,天天与各路好汉称兄道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是美哉的。但这宋江又不这么想,他已经不可避免的在江湖了,他心里却又惦记起朝廷来了。
他可是一心想着招安啊,还专门把“聚义堂”改名字叫“忠义堂”。既然都已经背叛朝廷上了梁山,对于大部分的好汉来说,招安并不是一条正确的路。宋江为了自己的忠,全然不把大家的未来考虑到。后来如了他的愿,终于招安了,又主动请缨攘外安内,想朝廷之想,急朝廷所急。
要是一心忠于朝廷把,那就一心听朝廷的话,当时也不应该放了朝廷要犯。平时自己要是想救济难民阿,匡扶正义啊什么的,那就私下做,什么也不影响。要是你一心想闯江湖吧,那就从上梁山开始,从此再不念想朝廷。过自己逍遥日子。大不了来一场起义,即使失败了,也是痛快。但他却想左右兼顾,世上哪里又有两全法呢。这样矛盾的心理注定了他的悲剧。他怀着的思想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他本着“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复朝廷。”这完全是愚忠啊。
一百零八个好汉,可都是被朝廷逼上梁山的,这就是一个赤裸裸阴暗不公正的朝廷啊,忠于这样一个朝廷又有什么用呢,又能得到什么呢,只是满足了自己那躁动愚忠的心,却要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在征辽之后,他是完成了自己身心的救赎,到最后还是落了个被奸臣谋害身亡的结局。当朝廷下旨赐死时,宋江甚至还本着“宁可朝廷负我,我衷心不负朝廷”的态度。我想,这才是他最悲剧的所在。到底是怎么一个思想,让他放弃了兄弟的信任,自己的未来,只为了忠心于可笑的封建朝廷。朝廷既没有对他有知遇之恩,也从未对于他的功劳有所肯定嘉奖。只是来了个奸臣,就很轻松的取了他的性命。这又是何等的悲哀。
我想让他再来一次,估摸着还会是这样的结局,就好像一个人,无论他再怎么完美,总归是要有缺点的,他这愚忠的思想,就是最大的缺点。而缺点不去改正,往往是致命的。礼教之中确实有忠君爱国,这本是没有错的,但接受思想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有所变通,但是封建社会下能变通的却是极少的,整个历史上造反的也就那几个,其中还要去掉只是为了一己私欲而造反的,剩下的更是可怜了。这才是封建礼教残害人思想的地方,教你忠君爱国,却又不教你变通。
试想一下,一个只会享乐不会治理国家的君主,一个被奸佞之臣统治民不聊生的国家,又有什么好忠心的,又有什么好爱的呢?只有那些愚忠的人,才会自己在内心为君主开脱,或者是还存有一丝期盼,期盼着君主回头是岸,期盼着奸佞之臣良心发现,共同谱写国家新篇章。
《水浒传》一书道尽了忠肝义胆四字,言明了黑暗社会的状况。读了此书,倒是对封建爱国观念有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