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普及概况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根底和支柱,是国家竞争力的象征和国民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尺。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就是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就是提升整个民族的文明水平。
科学技术普及简称科普,它是正规教育的一种不行缺少、不行替代的补充。科普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受益者是全体公民和整个国家。科普对社会进展产生乐观的巨大的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并且需要时间,对待科普不能实行急功近利的态度。中国政府格外重视科普,在全社会乐观提倡科学技术普及和科学文化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科普事业也在不断调整。在过去的打算体制之下,政府支持科普的方式包括:设立特地机构、拨出专项经费、养活一批专职科普人员。其优点是,对科普事业有一个根底的社会保证机制;缺点是,同一切打算体制下的其他事业运行一样,效率不高,资源铺张,产出缺乏。市场体制之下政府支持科普的方式包括:连续拨出专项经费,但以工程制的方式向全社会开放;对专职科普机构实行税费优待和政策倾斜;鼓舞科争论机构和企业向科普事业投入;鼓舞居民社区参与科普活动,移风易俗,开启民智。
中国是一个进展极不均衡的国家,城乡差异、工农差异、体脑差异极大,中国的科普事业必定是一项简单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不行能存在单一的模式。中国也不是近代科学的家乡,缺乏近代科学生根发芽的基外乡壤。因此,树立科技立国的民族共识,不是一件简洁的事情,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做大量工作,中国的科普事业任重而道远。
第一章公众科学素养
公众科学素养即为公众对当代科学技术的理解与运用力量。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力量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科学技术学问的理解;其次,对科学争论的过程、方法和科学成果确认程序的理解;第三,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功能的理解。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力量指公民用科学的眼光对待世界、分析问题、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务的力量。
我国从上世纪90开头进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每两年一次,后来中断,从201年恢复。196年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说明,中国公众在科学学问方面达标的有24%5.,在科学方法方面达标的有2.%6,在科学的社会影响方面达标的有32%.,综合起来,中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只有02.%。这个结果与192年和194年的调查结果根本持平,
说明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水平比较低下,短期内局面难以有很大的改观。
科学素养与受教育程度直接相关。我国公众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是科学素养不高的直接缘由。在科学素养总体不高的状况下,中国公众对科学学问的理解水平相对较高。这与我们过去强调学问教育,不太重视方法和力量培育的教育习惯有关。
中国公众虽然科学素养不高,但对科学却格外感兴趣,对科学工作者和科学共同体也格外敬重和信任。多数公众支持进展科技。这与中国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科学”取向、“现代化”取向有关,也与中国传统的有用理性有关。
我国公众虽然对科学格外感兴趣,但具有理解科学方法并参与科技决策力量的人却很少。媒体和公众对科学骗子和迷信活动缺乏识别力量。
中国信息化程度不够,科学传播水平不高。中国女性科学文化水平普遍低于男性。
电视和报纸是我国公众猎取各种科技信息的首选渠道,加强这两大传媒的科普力气,是当前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公众对超自然现象的态度与传媒的导向有直接关系,加强传媒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的培育格外紧迫。
其次章科普法规、政策与政府活动
中国目前还没有《科普法》,有关部门正在推行这项立法活动,力争于205年之前公布。不少省市自治区制定了地方性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科普工作条例。
194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假设干意见》。《意见》把科普工作提高到
了提升综合国力的高度来重视;打算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打算加快科普立法工作;打算把重点科普对象定为青少年、农村干部群众、各级干部等三大人群;鼓舞科普事业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此《意见》在中国科普进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
有关政府部门为响应这一《意见》,制定了相应的部门政策:林业部〔95〕、科技部教育部等的“园丁科技教育行动”〔96〕、中宣部等的“科普宣传的通知”〔96〕、中宣部等的《三下乡》〔96、97、98〕、科技部等公布的《20-205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纲要》〔9〕。有关省市自治区还制定了地方性的科普宣传工作规划。
以科技部为组长单位,中宣部、中国科协为副组长单位,19个党政部门和人民团体共同组成“科普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全国的科普工作。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已经开过两届。196年1月第一次,19年12月其次次。均由科技
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召开。
在资金投入方面,以政府拨款为主。增加投入是进展科普事业的根本条件,必需实行有力措施调整投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