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崤之战:如何刷新了春秋时代战争的下限?
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昨天讲了一篇高中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今天要讲这一段,
又是曾经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殽之战》。
先简要回顾下: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崤之战起因在鲁僖公三十二
年底,结局在三十三年春。两件事前后相关。
本来是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因为烛之武的建议,秦国转变立
场,主力撤走,还留下三个大夫和一支部队帮郑国守城,其实就
是郑国允许秦国在自己的国土上驻军。
两年以后,这仁给秦国写信,来偷袭郑国,我们做内应。
秦穆公接受了这个建议,不顾老臣蹇叔的阻拦,发兵远征。结果
走在半路上,秦国偷袭郑国的事,就被郑国一个商人叫弦高的知
道了,弦高一边假扮郑国使者,去见秦军统帅孟明视,造成郑国
已经准备好迎敌的假象;一边派人通知郑国国内,赶紧真的做好
准备。郑穆公于是驱逐了秦国的那三位大夫。孟明视失去内应,
不敢攻打郑国,只好撤兵。
结果在撤军途中,秦军遭到了晋军的伏击,惨败。一切都被当初
劝秦穆公不要出兵的蹇叔说中了。
下面展开讨论几个问题。
秦伐郑之因
第一个问题:秦穆公为什么要想偷袭郑国?
这事其实挺没有道理。春秋时代,由于郑国地位的特殊性,任何
国家都不可能单独吞并它。秦国的位置,极端偏远,秦国的国力
并非顶尖,在觊觎郑国的国家中,连有力竞争者都排不上,不要
说比不了晋国和楚国,比齐国也不如。再说,当年秦穆公被烛之
武劝走,就是因为知道灭了郑对秦国也没有好处,这时怎么又变
主意了呢?
这大概和僖公三十二年两个人物的死亡有关。
夏四月,郑文公去世,公子兰即位,也就是郑穆公。
上次秦晋联合伐郑,晋文公把公子兰送回郑国,这是郑国亲近晋
国的一派;秦穆公把三个大夫留在郑国,这是埋在郑国的秦国势
力;另外,郑国还有亲近楚国的一派。这是枢纽位置上的小国的
特征,国内一定有不同派系,不同派系亲近不同的大国。
郑穆公即位,亲近晋国的派系就占了绝对上风。郑国的三位秦国
大夫一想,完了,我们这两年多的工作,业绩全部清零。然后他
们在郑国显然待得也不愉快,这个从后来郑国人驱逐他们的时候
的话里,很容易感受得到,郑国人本来就很讨厌他们。于是他们
就出了这么个倒霉主意,国君,你派兵来把郑国拿下吧。
这仁提这个建议倒是不奇怪的,奇怪的是秦穆公竟然听了。
大概是因为这年冬天,晋文公也死了。
秦穆公可能觉得,晋文公死,晋国人忙着办丧事,而且,晋国贵
族分两派是显然的,追随晋文公流亡的一派,一直留在晋国内的
一派。之前两派可以和谐相处,现在晋文公死了,这两派不得互
相攻击撕咬一番?这就为秦国出兵伐郑提供了时间。秦穆公大概
认为,秦军虽然是劳师远征,这段时间里晋国也不会把秦军怎样。
但即使如此,你打下郑国后,也没有实力占领啊。这种不合理,
连后世的小说家都感受到了。比如《东周列国志》是这么写的:
秦穆公的计划,是把郑国灭掉,但不自己占有郑国,而是拿郑国
交换晋国的河东地,晋国、郑国是同姓,你晋国不好意思灭郑,
现在我帮你灭了,你把河东地给我吧。前面说了,河东地是秦国
一直想要,但当年拿不到手,控制不了的土地。
这段虽然是小说家言,但确实是读了《左传》之后认真思考后才
能想到的理由。就是想把秦穆公不合理的行为给圆过来。
当然,真相也可能很简单,秦穆公就是老糊涂了,再加上利令智
昏。秦穆公当国君已经三十二年了。三十二年来,秦穆公念兹在
兹,一直梦想向东方发展,一直在折腾但是没什么效果,被压抑
了三十二年,看到这个机会是真憋不住了。
秦伐郑之难
第二个问题,秦军要想偷袭郑国有多难?
当时秦国的都城不是咸阳,还在雍(陕西宝鸡),到郑国都城(河
南新郑),今天开车的话大约是七八百公里。古代道路要曲折得
多,古书上往往称秦军奔袭了“二千里”,大致也差不多。
整个行程,可以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是从雍城到黄河渡口,大约200多公里。这一段还在秦
国境内,路也还不算太艰难,秦军沿途应该可以得到不错的后勤
保障。
但接下来的第二段道路,则变得凶险之极。从今天的陕西潼关到
河南渑池,又分东西两段。西段的山谷又深又险,人走进去就好
像被装进了盒子一样,古代盒子叫函,所以这里也叫函谷;东段
最大阻碍的崤山,因此整个儿这段路,被称为崤函之险。这里大
山中裂,怪石交错,往往抬头不见天日。细细的道路逶迤于崇山
峻岭之间,很多路段两辆战车不能并行,大军会被挤压成一条细
长的直线。
到了战国时代,秦国在此筑下关口,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函谷关。
有了函谷关之后,秦军再通过这条路,后勤补给会方便许多。但
问题是此刻这条道路还为晋国所有,虽然一开始晋国没有阻止秦
军通过,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