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lb196 开塞:商鞅学派怎样看待历史.pdf
文件大小:487.26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4.24千字
文档摘要

196开塞:商鞅学派怎样看待历史?

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今天回到《商君书》单元。上上周的课程,把《史记·商君列传》简单过

了一遍,了解了商鞅的主要经历,今天开始正式讲《商君书》。

《商君书》的由来

首先明确几点:

第一,《商君书》里的绝大多数篇章,肯定不是商鞅本人的作品。像《商

君书》第一篇《更法》,写商鞅和秦国守旧派贵族争论要不要变法,提

到秦孝公,称的是谥号,谥号死后才用的,而秦孝公一死,商鞅就成了

通缉犯,并很快被处死,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写书。《商君书》里还有一

些篇章里,甚至写到长平之战之后的事,这时商鞅都死了差不多80年

了。

第二,《商君书》也不是哪一个人的作品,在战国时代应该是单篇流传

为主,就是有人写了文章,觉得自己思想的源头是商鞅,就挂商鞅的名

流传。先秦的很多书都是这样的,我们前面提过的《管子》是这样,挂

管仲的名,但肯定不是管仲写的;后面还要讲到《韩非子》《庄子》等

等,也存在这种情况。还是那个话,我们要设身处地,竹简时代,今天

的一小本书当时是大一堆,单篇流传才有可能相对普及。按照韩非子的

粟渺社分享网盘号昵称为“粟渺社小群主”和“低调酱油”-

-其余均为N手,微信jnztxy进首发群

说法,“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家家户户都有商鞅、管仲的书。当

然韩非子这话肯定夸张,但可以想见,挂商鞅的名的作品,还是很多的。

第三是由第二个特点来的,当这些挂商鞅的名的书编到一起,必然会有

大量重复,本来就是不同的作者各写各的,思想的源头又都是商鞅,肯

定会有大量重复的。所以如果今天你拿本《商君书》看,肯定会觉得书

也没多厚,怎么来来去去老是这套。当然,不同的人理解不同,面对的

问题不同,所以差异的内容也不少,甚至自相矛盾也在所难免。

第四,传统上《商君书》不算很被重视,尤其是唐宋以后,可以说非常

不被读书人重视。

不重视倒也不见得是因为后世读书人觉得商鞅思想很坏,主要是确实没

兴趣。读书人也觉得《韩非子》的思想很坏,但是就比较有兴趣。

因为这些挂商鞅的名的文章,确实是有点想继承商鞅的实干家做派的,

谈问题大多数比较实在,理论层面的展开很少。

比方说,抛出这么一个判断,“儒生都是废物”,《商君书》抛出这个

判断后,就开始讲应该严厉打击儒生,不能让这种废物不断增长;《韩

非子》抛出这个判断后,则会讲我之所以说儒生是废物,理由一二三四。

所以儒生会觉得,和《韩非子》有架可吵,和《商君书》则没得吵。

但是从事实干的人,往往倒是觉得《商君书》有点东西。比如说我们第

一季讲三国时就讲过,曹操被人评价为“揽申、商之法术”,也就是曹

操的权力之路,从《商君书》里获益不少,刘备留给儿子的遗言,就说

你们有空的时候,可以读读《商君书》,“益人意智”,对提升认识,

打开思路,有好处。刘备和曹操这一对一生之敌,对《商君书》的看法

倒是非常一致,这书有用。

第五,由于《商君书》长期不被读书人重视,导致《商君书》这书非

常难读。因为如果被重视的话,在传抄过程中一些冷僻字就会被改为常

用字,病句、读不通的句子也可能被改掉,还会不停有人给书作注释。

但《商君书》没有得到这个待遇,清代才有学者对它作了像样点的疏通

和注释。

读《商君书》,现在得到电子书就有不少版本,但有些注释争议还是比

较大。《商君书》可以和现在的出土秦简相互印证的内容比较多,但这

些成果更多是体现在论文和学术专著里,普及读物还很少有充分吸收

的。不急可以再等等,我的朋友戴波老师在注《商君书》,已经注了

80%了,这方面应该是做得比较好的。

好,对全书的介绍,简单说这么几句。

开塞

今天我们首先读哪篇呢?

司马迁说:“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我读商鞅的

《开塞》《耕战》这两篇,他的主张和他这个人,真是匹配啊。我们就

顺着司马迁这个思路,先讲《开塞》。

为了表述方便,我说到《商君书》里的观点,会说“商鞅认为”,你记

住,说的并不是历史上那一个具体的商鞅,而是商鞅学派的观点。

什么叫《开塞》?这个塞不是边塞,而是堵塞。商鞅认为,正确的治国

方法,已经被堵塞很久了,现在需要给社会重新开窍,所以叫开塞。

这篇可以看作是商鞅学派的人类简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和战国

时代主流的人类简史,观点完全是相反的。

战国主流的人类简史,就是《礼记·礼运》里讲的那样,是历史退化论。

最古老的时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实行禅让制,人类生活也都很

幸福。这是大同社会。

夏商周三代,堕落了一点,天下为家,但是世袭制运转得很好,亲亲尊

尊,社会井然有序。这是小康社会。

再往后春秋,礼崩乐坏,一塌糊涂,而战国比春秋还坏。

前面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