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法家和荀子有什么渊源?
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今天是答疑周的最后一天,接着说米卢大佬同学的问题:法家和儒家
的渊源,尤其是荀子和法家的关联。
昨天说了,战国时代并没有法家这个概念,是汉朝人先编好了法家这
个篮子,然后再倒回去找鸡蛋,看哪些蛋是可以放进这个篮子的。
我们再读一下司马谈那段话,看下法家这个篮子到底是啥样的?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
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
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法家最重要的价值观,是“尊主卑臣”,也就是君主利益优先;
法家的治国方法论,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用法令
治国。
法家的优势是见效快,“行一时之计”,劣势是不可持续,“不可长
用也”。总之,就是不管干好事干坏事,法家效率都特别高。
总结一下,法家主张就是三点:君主至上,法令主导,效率第一。
谁适合放进这么一个篮子里来呢?商鞅和韩非肯定是没跑的。
很明显,司马迁写商鞅的传记,就是以他爸爸对法家的理解为指导思
想写的。
但是像管仲、子产是否适合放进这个篮子,就是有争议的,有人觉得
合适,有人觉得不行。
那么我们再看,荀子是否适合放到法家这个篮子里来。
荀子的经历
先简单介绍下荀子生平。
荀子是战国后期的赵国人。
时间很重要,因为战国时代的残酷程度,是不断增加的,越往后越恐
怖。荀子生活的时代,比孟子生活的时代要更恐怖,更不要说和孔子
比了,我们说过,孔子生活的年代,其实是相对的和平时期。
地点也很重要。赵国是草原胡人文化和中原华夏文化的交汇点,从儒
家视角看,赵国就是边缘而不是文化中心了。荀子如果留在赵国,是
成不了学术大师的,事实上荀子成名,是到了齐国国都临淄的稷下学
宫,到齐襄王的时候,“最为老师”,也就是公认的前辈大师;“三
为祭酒”,也就是多次被评为首席专家。
后来荀子还到秦国去过,也到楚国去过。这点也和孔子、孟子很不一
样。前面说过,孔子、孟子周游列国,基本是山东、河南省内游,荀
子活动范围要大得多。
这真的是非常不容易,而且对人的心态的影响,也不一样。
一个在文化中心长大的孩子,有一天登泰山而小天下,看到了前辈们
看不见的落后地区,然后决定给他们带去先进文化,那是一回事。
在比较落后的赵国长大,然后既看到学术最发达思想最精致却独独对
山雨欲来的天下大势格外迟钝的齐国,也看到了野蛮落后文化沙漠但
强悍进取所向无敌的秦国,那又是另一回事。
荀子不但活动的空间范围大,而且经历的时间跨度也大,荀子特别长
寿,如果文献里关于荀子的记载都是对的,那么荀子起码活了九十多
岁。
这九十多年里,大事很多,而且每次发生大灾难,荀子总是在灾难现
场。细讲荀子生平,基本就要把我们前面讲《战国策》的后半部分都
复习一遍了。只说最重要的:
荀老师经历的大事,第一件是燕王哙禅让,禅让的结果是导致了燕国
的高层彻底分裂,然后大动乱爆发,燕国国都里死了几万人,荀子当
时很可能就在那个在恐怖的围城里面。
第二件事是齐湣王变法。变法开始的时候,荀子还在临淄的稷下学
宫,齐湣王嫌弃这些学士们碍眼,把他们赶走了或者逼走了,被逼走
的人里就包括荀子。韩非子讲过一个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碰到齐湣
王,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的故事。可能多少有点在阴阳自己的老师。
这次荀子走得算及时,因为紧接着就是五国伐齐,齐国几乎亡国。
齐国经济、文化上那么强,可是军事上竟然如此一触即溃,大概也会
给荀子很深的刺激。
大约在公元前266年到前263年之间,荀子去了一趟秦国,然后就回
了家乡赵国。
于是他就碰到这辈子第三件恐怖的大事,也是当时全天下最恐怖的大
事,就是长平之战与邯郸之围。
人的经历,对人的思想肯定是有影响的。
荀子思想与法家对比
第一,先秦儒家三巨头里,荀子是最尊君的。
荀子说:“天子者,埶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天子的权势地位至高
无上,放眼整个天下无与伦比。又说,尧舜禅让是绝不存在的事情,
只有浅陋的人才会相信那一套。
考虑到荀子经历过燕王哙禅让造成的浩劫,知道禅让这种表面看高尚
的道德演出背后不知道有多少黑幕。那么他提倡尊君,也是很自然的
事情。坚决反对禅让,其实就是灭杀幕后操作的空间。
第二,先秦儒家三巨头里,荀子的思想是最接近用法治国的。
当然荀子更多不是用“法”这个字,荀子爱用的字仍然是“礼”,但
是荀子所讲的礼,和法已经没有太多不同了。术语没换,内涵换了,
属于旧瓶装新酒。
荀子有个著名的主张就是“性恶”,人的天性是恶的,天性恶的人,
怎么才能变成好人呢?就要靠礼的约束。性善论和性恶论,是两个不
同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