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长平之战:赵国和秦国布局水平差距有多大?
你好,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今天讲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秦国在综合国力、政策制定、军事谋略和
外交手腕上全方位的优势。秦国这个国家,价值观怎么评价是另一个问
题,技术层面看,它确实是当时最成功的国家。
上回讲到,秦国想要占据韩国的上党,其实事情到了这一步,有没有上
党人主动投奔赵国这件事,秦国、赵国都不可避免要打一仗了。要么是
秦国利用上党地区,对赵国发动进攻,要么是赵国主动出击,想把上党
抢过来。
问题就在于,这一仗也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到底是怎么打的。
空白的一年
《史记》里对长平之战的记载,分散在不同的篇章里,这是纪传体的天
然局限,以人为中心,就很容易把事件割裂。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就想把这些零碎的信息给整合起来,一
整合,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公元前262年,韩国的上党地区,归附了赵国。
公元前261年,《资治通鉴》一句话都没有,这一年空白。
公元前260年,介绍长平的战况。
中间空掉的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学术界因此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两派意见:
一派认为,长平之战作为战国时代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耗时也是最长
的,打了整整三年。因为你按照情理推想,赵国接收了上党,秦国当然
大怒,本来在进攻韩国的秦军,立刻就会掉头去进攻上党。何况这也不
是只凭情理推测,《史记·赵世家》说的,上党归了赵国,廉颇就带兵去
接收了。所以,《资治通鉴》空掉的这一年,就是两军在对峙相持。
另外一派,认为就打了六个月。《秦本纪》和《白起列传》都说,仗就
是公元前260年打的,然后赵国打败了。
两个记载出现了矛盾,到底相信哪个?
我的理解是,两条记录都是对的。
秦国的战前准备
我把《史记》,当然还有《战国策》里的各种零碎信息,重新拼合一遍。
上党和赵国实际上是双向奔赴,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决定收受上党的时
候,就做好了和秦国一战的准备。
所以平原君亲临一线安抚民众,廉颇率领大军,进驻长平,严阵以待。
不得不说,当时秦国的统治集团,水平还是非常高的,上党本来都是到
嘴边的肉了,突然被赵国接手过去了,换谁恐怕都要大怒。但是秦国尽
管大怒,却仍然表现得非常理智,非常有耐心。
下一年,公元前261年,秦军的攻势展开,但不是去和上党的赵军交锋,
而是继续攻略韩国的土地。
刚刚进驻长平的赵军,状态应该是非常好的,心气可能也是相当高的,
就憋着要和秦国再打一仗:别人怕你秦国,就我们赵国不怕。当年阏与
之战,我们赵奢将军说了,在上党这种地势狭窄的地方作战,就好像两
只老鼠在洞穴里打架,狭路相逢勇者胜,最后,抱头鼠窜的可是你们。
但是,秦国偏偏不和你打。秦军继续攻打韩国,拿下了大片富裕地区。
这一连串攻势,看起来和长平之战无关,实际上一举四得:
第一,避敌锋芒,消耗赵军锐气;
第二,制造恐怖,等到和赵国决战时,让韩国绝不敢在侧翼威胁自己;
第三,优化补给,韩国的这些富裕地区,是有两条通道和上党地区相连
的,一条叫白陉,一条叫太行陉,而且,因为这些地方本身就是富庶,
所以等到真的和赵国开战,秦军就可以利用这里的物资,来补给前线;
第四,断敌粮道,占据了这里,还可以比较方便地去攻击赵军的补给线。
所以,《资治通鉴》啥也没写的这一年,秦国是在为决战精心准备。
而赵国是在长平傻傻等了一年。既不敢撤离战区,也不敢主动进攻秦国,
只能干等在长平,白白消耗粮食。
到公元前260年,秦军的攻势终于正式发动。——我为什么说长平之
战“三年说”和“六月说”各有各的道理,原因就在这里:从公元前
262年赵军出动接收上党,到公元前260年决战,是三年时间;但其
实前面两年是秦军在扫荡和巩固战场外围,真正的决战,大概就是六个
月。
在长平已经消磨了一年多光阴的赵军,多少已经师老兵疲,所以战争初
期表现非常糟糕,与十年前击败秦军时的表现,简直不像是一支军队:
四月,……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
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
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秦国一支侦查部队,去侦查赵军营垒,被赵军发现了。赵军想把他们消
灭掉,结果就这支侦查部队一下子杀疯了,竟然斩杀了赵军一员裨将。
可以想象,这次遭遇战对两军的士气,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接下来六月和七月,秦军两度发起进攻,都能夺取营垒,斩杀敌将。—
—后来秦国人到赵国去散布谣言,说廉颇好对付得很。谣言要说得有人
信,总要有点现实的影子。长平之战开始阶段,廉颇的这些表现,确实
很糟糕。
当然,赵国肯定还会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