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君权:韩非思想与其他诸子最大的区别是
什么?
刘勃的国学课2(年度日更)
读者,你好
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今天开始正式介绍韩非的思想。昨天说了,韩非觉得和君主说话特别难,
就怕说错话。他之所以会想这么多,一个原因就是昨天讲的,他没什么赌
性,没有无论如何要搏一把的冲劲;另一个原因是,在韩非的心目中,君
主太至高无上了,在君主面前他特别卑微,所以说话格外紧张。
韩非这个心态,不但和张仪、范雎那样的赌徒不同,在先秦诸子里其实也
蛮少见的。
其余诸子眼里的君
诸子里的大多数人,都有一个信念,叫“道高于君”,这个道是什么,不同
的人可以理解不同,但是不管怎么理解,道都是比君要高的。
同时,诸子又有这样一个认知,谁才是“道”的承担者?不是别人,就是我。
所以他们一个个都特别自信。
我们一般所说的先秦诸子里,七个人最有名。按年代排序,大致是老子(这
个存疑)、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韩非是殿军。
韩非之前这些位“子”们,都没有特别在乎君主的想法。他们不管君主爱听
什么,重点是他们自己想说什么。
孔子我们前面讲过了,比较低调,主张跟君主说话要客气,但原则问题孔
子是不让步的。如果一个有权有势的人物说了什么孔子不爱听的观点,孔
子一般倒也并不反驳,就说一句“不知也”,我不知道,然后他就收拾行囊
走人了。所以孔子对国君,就是我要的是你用我的主张,我没有太在乎你
的想法的义务。
墨子、孟子、荀子,他们三个固然互相吵,但共性也很明显,说话都是比
较嚣张的,可以说是很自恋的。
墨子说,我的观点就像是一块石头,你们反驳我,你们说的话,就像是鸡
蛋,你把天下的鸡蛋都扔光了,石头还是石头。“以卵击石”这个成语就是
这里来的。《墨子》书里,记录墨子和别人的辩论,确实都透着这股子气
势,和国君说话,也不例外。
墨子是非常看重君主权力的,但是他对当时各国君主却瞧不上,有句名言
是“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天下国君多
得很,但称得上仁君的很少,如果要大家都向君主学习,就是学习不仁。
而且,墨子心目中,高于君主的存在特别具体,别人讲道高于君,道还比
较抽象,墨子讲天高于君,还讲鬼高于君,这就非常具体了。君主做错了
事,天和鬼就会惩罚他。所以也可以说,在墨子心目中,教权是高于政权,
所以近代以来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有中国人看见西方基督教影响那么大,
就说西方是讲墨家思想的;梁启超则说,墨子是“小基督”。
在孟子看来,谁最懂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当然就是他孟老师。“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除掉我没别人啊。所以孟子和国君说话的时
候,就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说大人,则藐之,毋视其巍巍然也”,
游说一个大人物,先鄙视了再说,不要看他好像很气派的样子。有人问孟
子,咱们大王对您很客气,您对他就不能尊敬点吗?孟子的回答竟是:“我
经常把尧舜之道讲给他听,不就是对他最大的尊敬吗?”我要是不尊敬他,
我还不屑于教育他呢。
荀子也一样,甚至于有时荀子比孟子更夸张。孟子喜欢辩论,人家拿这事
说他,孟子就假惺惺地说,我不是喜欢辩论,我是不得已啊。荀老师却非
常直接:
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非相》)
是君子就一定爱辩论。只要是人,都喜欢谈论啥是自己推崇的,咱们君子
还尤其突出。最好的道理就在我这里,所以我当然就要说给你听。
荀子夸起自己来,力度有多大呢?
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不苟》)
把自己和舜禹相提并论,和天地等量齐观,那也不算吹牛。
荀子虽然讲究“尊王”,强调要突出君主权威的,但和国君说话,往往仍是
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这点他和孟子其实没什么区别。荀子也一样主张,商
汤、周武王讨伐夏桀、商纣王,是没有问题的。
老庄则是另外一路。
老子全书,是自说自话的感觉,没有对话者。五千字一路读下来,感觉一
个老爷子面无表情地在念叨,语音语调从头到尾没有抑扬顿挫,爱听不听,
不听拉倒。
庄子更不必说。庄子喜欢讲上古圣王要把天下让给某位隐士,隐士一脸嫌
弃的故事,跟你们当君主的说话,庄子的态度大概就是,你打扰到我了。
不管他们是不是故意高姿态,但反正这个姿态是要摆出来的。
和君主说话为什么难
所以说,和他们相比,韩非真的真的好卑微。韩非分析和君主说话为什么
难,还真说得挺有趣的,我简单介绍下:
《难言》开篇就说,跟君主说话很难啊。你说话像文学创作一样洋洋洒洒,
他认为你华而不实;你说话像作论文一样严谨扎实,他没耐心听;你广泛
举证,他认为你没有重点;你直击主题,他认为你缺乏论证;你谈具体问
题挖人隐私,他认为你不厚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