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现代人研究历史和古代人方法论有什么不同?
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今天是我们答疑周的第二天。
问答
执子之手同学问:请教刘老师一个问题,现代人研究历史和古代人研
究历史,在方法论上都有哪些不同?谢谢!
这个问题很大,今天简单说两句。
古今历史学目的之不同
首先,方法不同是因为目的不同。现代人研究历史的目的,和古人写
历史著作的目的,是不同的。
不妨回顾一下本季课程导论部分介绍“史部”的那一讲,还有《左
传》单元的“史官”那一讲。
古人的历史著作,往往有比较强的“致用”的目的,就是我这部书写
出来,要有用。你说是证明儒家经典正确也好,给皇帝治国提供参
考,也就是所谓“资治”也好,或者给个人的人生选择提供启发也
好,所谓“读史使人明智”……这些都属于致用。
在致用的前提下,不能说没有求真的意识,但求真的意识往往会被其
它诉求压倒。
我们看下《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最后司马迁的那段议论: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
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
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
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
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
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
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
著为本纪书首。
司马迁说:“学者们很多人都称述五帝,但五帝的年代已经很久远
了。《尚书》只记载着尧以来的史实;而各家叙说黄帝,文字又粗疏
不规范,即使是士大夫们也很难说得清楚。”
这句话就表达出了司马迁的求真意识,面对乱七八糟的各种黄帝传
说,他表示不敢相信。
然后司马迁谈到,自己走遍了天下很多地方,寻访关于黄帝的传说,
这个类似今天的田野调查,也是一种求真的实践。但是最后司马迁总
结说,“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总而言之,和用先秦古文字写成的
儒家经典不相悖离的,大概比较接近真相。这时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就压倒了求真的探索。而且司马迁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作为儒家
信徒,他认为推崇儒家思想,就是求真。
司马迁尚且如此,一般古代写史书的人,更是求真的意识往往会被其
它诉求压倒。
还有就是,古代历史和文学没有分家,所以为了追求文学性、传奇
性,历史著作当中也会写真实性存疑的东西。作者这么写,读者也未
必在乎真不真。像《左传》《史记》里都有大量篇章被选入《古文观
止》,今天还有一些篇章被选入语文教材,就是说这些内容首先是被
当作文学作品看待的。
现代历史学的追求
今天的历史学当然完全不一样了。
现代历史学的核心诉求,就是求真,至少理论上讲,这应该是压倒一
切的。
然后历史学和文学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今天如果有人去指责一篇发在
《历史研究》上的学术论文缺乏文学性,基本会被当作神经病。
既然最重要的是求真,不利于求真的方法就会被抛弃,有利于求真的
方法就会被更多运用。这当中有些方法,古人也是知道的,但不会像
今天的专业历史研究意识这么明确。
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辨析史料,特别重视史料来源,甚至有比较极端
的说法,“历史学就是史料学”。
比如说同样一部《史记》,我们昨天不是说可以分个时段吗?不同时
段的史料价值,是不一样的。
第一个时段,从黄帝到西周。司马迁出生距离黄帝活跃的时代,是两
千多年,也就是说司马迁距离黄帝,比我们距离司马迁还远。商朝在
司马迁之前一千多年,西周结束也在司马迁之前六百多年。
也就是说,《史记》第一阶段,至少五帝部分史料价值就没那么大。
今天的历史教科书上,提到黄帝是说“黄帝传说”,也不把他当作真
实的历史人物。
我们说《史记》里的商朝世系基本可信,《史记》里的周朝世系基本
没有问题,是因为甲骨文的记载和《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对上了,是
西周金文和《史记·周本纪》对上了。你注意这个证明的逻辑,实际上
就是认为《史记》没有自证清白的资格。甲骨文是商朝的史料,金文
是周朝的史料,必须用商朝、周朝的史料来证明汉朝人的记载对不
对,而不能用晚期史料,去证明早期的历史。
但是,《史记》里记录的汉朝历史尤其是汉武帝时代的历史,那个价
值就不得了,这是西汉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
时候,司马迁就在现场,他还是太史令,是能够接触到关键档案的
人。
拿《史记》和《汉书》作比较,班固出生比司马迁晚一百多年,那么
同样写汉武帝时候的事,就首先关注《史记》的记载,然后看《汉
书》。
《史记》《汉书》的比较是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我今天简单举两个例
子:
一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