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中”培训班《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第四季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答案:A
解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两晋、隋、唐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阶段;宋、金、元时期是医学流派争鸣的时期;明清时期温病学理论逐渐成熟;近代则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碰撞融合的阶段。
2.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答案:E
解析: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根据阴阳的可分性,昼夜之中可以再分阴阳。白天为阳,夜晚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中午为阳中之至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3.五行中“金”的特性是()
A.炎上
B.润下
C.稼穑
D.曲直
E.从革
答案:E
解析:五行的特性分别为: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之性,可随人意改变形状,引申为具有变革、肃杀等特性。
4.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
A.以脑为中心的整体观
B.以经络为中心的整体观
C.以六腑为中心的整体观
D.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E.以精气神为中心的整体观
答案:D
解析: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5.具有“主疏泄”功能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A
解析: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统血;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6.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C
解析:脾主运化,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等营养物质,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7.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答案:C
解析:脾主运化,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的原料,另一方面脾气能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为血液。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肺主气,参与宗气的生成,宗气有助于血液的运行;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髓,髓可化血,但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还是脾。
8.具有“朝百脉”功能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D
解析: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9.称为“水之上源”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D
解析:肺主行水,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肺气宣发,将津液向上向外布散,外达皮毛;肺气肃降,将津液向下向内输送,下输膀胱。肺在水液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故有“水之上源”之称。
10.与尿液生成和排泄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答案:E
解析:肾主水,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肾的气化作用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始终,对尿液的生成和排泄起着关键作用。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将津液清者重新吸收利用,浊者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11.以下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胃
B.小肠
C.三焦
D.胆
E.膀胱
答案:D
解析: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胆既属于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六腑包括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胆,它们多为中空有腔的器官,主要功能是传化水谷。
12.气的运动称作()
A.气化
B.气机
C.气行
D.气运
E.气变
答案:B
解析: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出、入四种。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是气运动的结果。
13.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作用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
答案:A
解析: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根于肾,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并赖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元气具有推动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