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课件-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pptx
文件大小:17.31 MB
总页数:61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3.44千字
文档摘要

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甲同学说:当然是先有鸡蛋了,因为只有生殖细胞产生的基因突变才能遗传给后代,体细胞即使发生了基因突变,也不能影响后代的性状。

乙同学说:不对,人们在养鸡过程中,是根据鸡的性状来选择的,只让符合人类需求的鸡繁殖后代,因此是先有鸡后有蛋。;为什么要在种群水平研究进化?;1.种群的概念及特点;2.种群基因库;1.假设上述昆虫种群数量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不同翅色的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是均等的,基因A和a都不产突变,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

(1)该种群产生的A配子和a配子的比值各是多少?

(2)子代基因型的频率各是多少?

(3)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4)将计算结果填入下表;;2.上述计算结果是建立在5个假设条件基础上的。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5个条件都成立吗?;3.如果该种群出现新的突变型(基因型为A2a或A2A2),也就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A2,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变化吗?基因A2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例1:某昆虫种群中,绿色翅的基因为A,褐色翅的基因位a,调查100个个体,发现AA、Aa、aa的个体分别30、60、10、那么A、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课本P111页);例1:在一次红绿色盲的调查中,共调查男女各200名,调查发现,女性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有15人,患者有5人,男性患者有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A.4.5%B.6%C.9%D.7.8%;2.在某人群中对血友病进行调查后发现,基因型为XHXH的比例为42.32%,XHXh为7.36%,XhXh为0.32%,XHY为46%,XhY为4%。则在该地区XH和Xh的基因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方法二: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AA的基因型频率=;

aa的基因型频率=;

Aa的基因型频率=。;例1.若人为组成一个群体,其中BB占80%,bb占20%,群体随机交配,子代中Bb的比例为______。

例2.囊性纤维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每2500个人就有一个患者,则致病基因频率是_____;;归纳总结

1.无淘汰和致死现象时,随机交配不改变的种群的基因频率;

2.随机交配一代之后,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改变。

3.后代没有淘汰的条件下即没有进行选择时,自交不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会改变。

4.XB、Xb在男性人群和女性人群中的基因频率是相等的。;(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且大多数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它为何还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呢?;某海岛上的昆虫出现残翅和无翅类型;探究.实践: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提出问题: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为什么越来越低呢?;;;;;总结: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原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

(2)结果: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生物进化的实质:基因频率的改变。即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的进化。;判断

(1)从根本上讲,没有突变,就没有生物的进化()

(2)突变具有低频性,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3)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4)所有变异都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都能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5)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占所有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6)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7)若亲子代间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也一定不变()

(8)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的直接选择对象是个体的表型();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3.方法步骤:;4.培养:将培养皿倒置于37℃的恒温箱中培养12~16h。;结果和结论;讨论;5.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普遍。说说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为了研究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还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1952年Lederberg夫妇利用大肠杆菌设计了一个影印培养法实验。影印培养法的实验原理是:把长有数百个菌落的细菌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一层灭菌丝绒布的木质圆柱体(直径略小于培养皿平板)上,使其均匀地沾满来自母种培养皿平板上的菌落,然后通过这一“印章”把母板上的菌落“忠实地”一一接种到不同的其他培养基上。;下图就是利用影印培养技术证明大肠杆菌产生抗链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