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的科学学科“3·4·5”育人模式
【摘要】科学学科“3·4·5”育人模式是科学学科从知识教学向素养教学转型的突破点,旨在在深度学习的视域下,从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入手改变学生的学习,其目标直接指向培育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本文详细地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结构、实施流程及相关实施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学习育人模式
随着2022年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实现“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型势在必行。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范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成了当今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和巨大挑战。深度学习与学科素养的目标一致,我们扎根实践,总结十多年科学学科实施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基于学习的本质迭代更新了科学学科“3·4·5”育人模式,为科学学科的提升提供了突破口和着力点。
一、科学学科“3·4·5”育人模式的内涵结构
科学学科“3·4·5”育人模式中的“3”是指教师“教”的3个教学阶段(包括前测与设计阶段、支持与引领阶段、评价与反思阶段),“4”是指学生“学”的4个学习层次(包括经验积累层、本质内化层、结构关联层、感悟升华层),“5”是指教学过程的5个基本环节(包括问、做、思、用、创)。此模型不同于以往局限于教学程序的形式变革,而是以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深度理解为实现知识向学科素养转化的路径,从教师的“教”入手,突出学科实践“过程”中各要素的动态综合,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其内涵结构见图1: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层次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又依赖于科学学科实践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同时又决定了科学学科实践的“过程”;科学学科实践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同时其结果又影响了教师的“教”学。但不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以及科学学科实践的“过程”,都紧紧围绕着科学学科育人目标,指向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科学学科“3·4·5”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
科学学科“3·4·5”育人模式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学科特点,以改变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开展系统化、体系化的学科实践活动。其具体实施流程见图2:
(一)着眼“3”个阶段,促进教学行为的改变
1.前测与设计阶段
此阶段强调教师的所有教学都应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学习基础做个检测,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素养型教学目标,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推动知识向素養的转型。
2.支持与引领阶段
此阶段强调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创建以学生科学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这期间,教师只是学生科学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引领者,他们以深度学习的视角观察学生的科学学习,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支持、引领、帮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有意义的科学学习。
3.评价与反思阶段
此阶段在教学活动一阶段后,强调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的评价,对教学过程中搜集到的评价证据进行理性分析,了解学生学得怎样,从而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改善后续的“怎么教”。另一方面,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对同伴的科学学习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学得怎样”,从而改进自己后续的“怎么学”。
教师教学行为的三个阶段是按时间划分的,根据教学内容既可以贯穿一节科学课的课前、课中、课后,也可以贯穿学生某个项目(主题)学习的全过程,也可以是教学过程中某个环节循环进行。但不管怎样,教师三个阶段的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服务的,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只有教师依据学生的学而教,把教、学、评融为一体,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支持和帮助,学生的深度学习才会发生,科学教学的育人目标才会达成。
(二)依据“4”个层次,推动知识向素养的转型
深度理解是深度学习最显著的特征,依据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进程,我们把学生的科学学习划分为“4”个层次。
(1)经验积累层:是指学生在科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事实性知识,然后根据这些事实性知识以及原有的认知,对事物或现象规律形成基础理解和认识。由于学生是带着先前的经验进入新知学习的,他们对形成概念的关键信息很难把握,也很难快速剔除一些非必要信息,因此,本层次具有模糊性、易错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2)本质理解层:随着事实性知识的不断累积,学生通过自身充分地、有意识地反思及思维调控,逐步摆脱认知中的非本质属性,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刻,接近于概念的本质,这也就步入了本质理解层。与经验积累层相比,本层次具备了本质化、精确化和概括化的特点。
(3)结构关联层:是指学生通过主观活动、思考与理解,把新认知通过整合、延伸等方式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和原有知识建立结构关联,达到结构化理解。结构化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