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韩非其人:韩非与商鞅有什么不同?
刘勃的国学课2(年度日更)
读者,你好
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今天简单介绍下韩非这个人。
当然,史料中关于韩非的可靠信息其实没多少,不过,就是这么点材料,
还是可以看出很多东西。比如说商鞅和韩非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经常被
拿来相提并论,但其实这两个人是非常不一样的。
韩非商鞅之不同
第一,出身不同。
韩非的出身,是“韩之诸公子”,也就是某位韩国国君的众多儿子之一。韩
非的父亲是哪位韩王,学界有不少讨论,也是猜测为主,我们不必深究。
商鞅是“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听起来差不多,但其实有两点区别:
一是韩非这个“诸公子”,妈妈的地位可能不太高,但也可能还可以;商鞅
是“诸庶孽公子”,妈妈的地位则是肯定很卑贱。
二是韩国和卫国不一样,韩国再差,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商鞅出身的那个
老卫国,到战国已经是苟延残喘的状态,能活下来靠的就是:“我都矬成这
样了,你灭我你不觉得丢人吗?”
所以商鞅能够从自己的原生家庭获得的资源是微乎其微的。韩非的人生起
点,其实是很不错了,他是先秦诸子里出身最高的,也比我们前面讲过的
公孙衍、张仪、苏秦、范雎……都要高。虽然韩非觉得自己是被排挤被压
抑的,其实他毕竟还算贵族圈子里的人。
第二,两个人的技能点不同。
司马迁说,韩非“为人口吃”,话说不利索,但是善于写书。
商鞅呢?《史记》记载商鞅游说秦孝公,商鞅和秦国保守派贵族辩论,《战
国策》写商鞅忽悠魏惠王,祸水东引,都显得商鞅是口才极好的人。当然
我们说了,有些商鞅秀口才的场景,真实性存疑,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
故事能被安在商鞅身上,总是因为商鞅已经把自己能言善辩的人设立起来
了。而韩非的人设就是,我不善言辞。
当然,商鞅不是嘴炮,而是实干家。实干家工作很忙,所以大概也没多少
时间写书,《商君书》里除了个别像是规章制度和政策可行性论证的内容,
别的肯定都不是商鞅写的。
韩非在韩国的时候,政治上不得意,但以他的出身条件,物质生活自然是
不用担心的,所以他有足够的闲暇。他又不是会聊天的人,满脑子治国思
想,写出来就是最好的排遣愤懑的办法。《韩非子》这部书里,当然也有
些内容有争议,但最精彩的篇章,比如《五蠹》《说难》《孤愤》等等,
都是韩非本人写的。
第三,两个人的行事作风不同。
我们知道,人之所以会口吃,有生理因素,也可能是心理上的原因。韩非
我怀疑主要是心理上有障碍,说话之前,他顾虑太多了。
《韩非子》里有两篇文章,都写和君主说话有多难。一篇叫《难言》,一
篇叫《说难》,反反复复分析游说国君有多难,一不留神就会说错话。
韩非的分析,当然很有道理,后来司马迁读到了,就特别有同感。但是,
这个困境,对商鞅来说就仿佛不存在。
商鞅游说秦孝公,前面说过有两种相反的理解:批评性的理解是,商鞅展
示出来不屈不挠不要脸的精神,帝道不行换王道,王道不行换霸道,霸道
还不够劲,再换强国之道,要什么菜色您随便点,总之,伺候到您满意为
止;赞美性的理解是,商鞅在考验秦孝公,你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但不管
怎么理解,都显得商鞅一点没觉得和君主说话有什么难的,对话的时候完
全不怯。
不怯,是商鞅身上一以贯之的特质。从公叔痤对商鞅说,你有危险,大王
可能要杀你,你赶紧逃,商鞅就是不逃开始,商鞅的作风,一直都是我豁
得出去,只要有一点机会能成功,我就敢赌上自己这条命。实际上,在战
国士人当中,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特质,张仪、苏秦、范雎……哪个不是
这样?《战国策》里的故事,有的智商高有的智商低,但共同点都是敢赌,
这就是战国这个血淋淋又大发展的时代的特点,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
上的怯懦在这个时代是被人瞧不起的。
但韩非不是这样的人,表现得瞻前顾后谨小慎微,这个应该还是和出身有
关的。韩非还是出身太好,比上虽然不足,比下绰绰有余,这样的人容易
求稳妥,不追求成功也坏不到哪里去。韩非写文章批判他看不惯的各种国
家蛀虫,批判得很深刻,但批判过了也就过去了。要不是被秦始皇偶然注
意到,他大概也就在韩国一辈子躺平了。
为什么这么说?
韩非是哪一年出生的,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推测,一种是公元前298年(陈
奇猷说),一种是公元前280年(陈启天说),而韩非出使秦国是公元前
233年,按照前一种说法他已经66虚岁了,按照后一种说法他也48虚岁
了,以当时的平均寿命,大多数人根本活不到这个岁数。
第四,在实际政治斗争当中,商鞅和韩非的能力天差地远。
商鞅的机会,都是自己拼来的。不管从价值观上说,怎样评价商鞅变法,
反正商鞅的目标和商鞅的业绩是匹配的。商鞅也做到了让秦孝公绝对信任
自己,不然也不会有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