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麻醉常规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术前护理准备
03
术中操作规范
04
术后护理重点
05
并发症处置流程
06
质量管理体系
01
麻醉技术概述
01
麻醉技术概述
PART
臂丛神经解剖定位
由第5、6、7、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
臂丛神经的组成
经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
臂丛神经的走行
在腋窝内分为外侧束、内侧束和后束,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臂丛神经的分支
手术部位
适用于上肢、肩部和手部的手术麻醉。
麻醉效果
臂丛麻醉能够提供较为完善的镇痛和肌肉松弛效果。
患者状况
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手术需求也是选择麻醉方式的重要考虑因素。
麻醉方式选择标准
禁忌症与风险评估
患者存在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局部感染等情况时,应禁止使用臂丛麻醉。
禁忌症
麻醉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部位、麻醉方式选择等因素,以确保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应做好应急准备,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风险评估
01
02
02
术前护理准备
PART
患者体征全面评估
生命体征
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测量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常规指标,确保患者处于适宜手术状态。
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如感觉、运动、反射等,以便术后对比观察。
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包括呼吸频率、节律、深度以及是否有呼吸困难等。
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如心率、心律、心脏杂音等,确保患者无严重循环系统疾病。
器械药品核查清单
麻醉机
检查麻醉机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包括氧气供应、麻醉药物管道是否通畅。
01
麻醉药品
核对麻醉药品的名称、剂量、浓度等,确保用药准确无误。
02
抢救药品
准备常用的抢救药品,如升压药、强心药、抗过敏药等,以备不时之需。
03
监护设备
检查心电监护仪、血压计、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等设备是否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04
体位预适应训练
术前体位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适应手术体位的训练,如侧卧位、俯卧位等,以减少术中体位变动带来的不适。
02
04
03
01
呼吸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屏气等呼吸训练,以提高在手术过程中的呼吸配合能力。
肢体活动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训练,如握拳、松拳、抬臂等,以缓解紧张情绪,提高手术耐受性。
床上排便训练
术前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排便训练,以减少术后因卧床导致的排便困难。
03
术中操作规范
PART
无菌操作执行流程
手术器械灭菌
确保所有手术器械、敷料和手术区域经过严格灭菌处理。
操作者无菌准备
手术医护人员需进行外科洗手、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
手术区域皮肤消毒
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手术区域皮肤进行消毒,并铺无菌单。
无菌操作技术
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避免交叉污染。
01
02
03
04
生命体征动态监测
心血管系统监测
呼吸系统监测
神经系统监测
体温监测
持续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以及肌张力等,确保麻醉深度适中。
常规监测体温,避免低体温或过高体温对患者的影响。
麻醉效果实时验证
麻醉深度监测
通过监测脑电活动、意识状态等指标,实时评估麻醉深度。
麻醉平面测定
准确测定麻醉平面,确保麻醉效果达到手术要求。
镇痛效果评估
通过患者反应、生命体征等判断镇痛效果是否满意。
剂量调整与记录
根据麻醉效果和患者反应,适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并详细记录。
04
术后护理重点
PART
神经功能恢复观察
感觉功能
观察患者麻醉区域的感觉恢复情况,包括触觉、痛觉、温觉等,以及是否有感觉异常或缺失。
运动功能
自主神经功能
观察患者麻醉区域的肌肉力量恢复情况,包括握拳、抬臂、手指活动等,以及是否有肌肉萎缩或无力现象。
观察患者麻醉区域的自主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包括皮肤温度、颜色、出汗等,以及是否有头晕、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
1
2
3
并发症早期识别指标
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急促、费力、鼻翼扇动等呼吸困难症状,以及是否有喉头水肿、声带麻痹等上呼吸道梗阻表现。
呼吸困难
观察患者颈部、腋窝等血管丰富部位是否有血肿形成,以及是否有呼吸困难、神经受压等血肿压迫症状。
局部血肿
观察患者是否有手臂麻木、无力、疼痛等神经损伤症状,以及是否有霍纳综合征、肌皮神经麻痹等特异性表现。
神经损伤
疼痛分级管理方案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等评估疼痛程度。
疼痛评估
药物镇痛
非药物镇痛
根据疼痛评估结果,给予患者按时、按剂量口服或注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采用物理镇痛方法,如冷敷、热敷、按摩等,缓解患者疼痛。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