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视网膜脱落治疗.pptx
文件大小:2.56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2.57千字
文档摘要

视网膜脱落治疗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疾病概述

02

诊断方法

03

保守治疗方案

04

手术治疗技术

05

术后恢复管理

06

预防与患者教育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标准

01

视网膜脱落定义

视网膜脱落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

02

分类标准

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三类;根据脱落范围可分为部分性和完全性脱落。

常见病因分析

常见于老年人、高度近视、眼部外伤等导致的视网膜变性、萎缩和玻璃体液化。

孔源性视网膜脱落

牵拉性视网膜脱落

渗出性视网膜脱落

由于视网膜表面增殖膜的收缩,导致视网膜皱褶和脱落,常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疾病。

由于炎症、肿瘤、血管病变等导致视网膜下液体积聚,引起视网膜脱落,常见于眼内炎、脉络膜炎等。

临床表现特征

视力下降

闪光感或飞蚊症

视野缺损

视网膜下积液

视网膜脱落的主要症状是视力突然下降,与脱落部位和范围有关。

视网膜脱落时,患者常感觉眼前有黑影或幕样遮挡,随脱落范围扩大而逐渐加重。

部分患者在视网膜脱落前可出现眼前闪光感或飞蚊症,这是视网膜受到刺激或牵拉的表现。

在裂隙灯下,可见视网膜下有透明或半透明状积液,为视网膜脱落的典型体征。

02

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技术

通过眼底镜观察视网膜的状态,发现视网膜脱落、裂孔等病变。

直接检眼镜检查

通过间接检眼镜观察眼底,检查范围更广,有助于发现周边部视网膜病变。

间接检眼镜检查

利用光线反射原理,检查视网膜及眼底的细微病变,有助于发现早期视网膜脱落。

三面镜检查

超声影像学应用

A型超声检查

通过超声波回声的振幅和形态,判断视网膜脱离的程度和范围。

01

B型超声检查

通过超声波的二维成像,显示眼内组织的结构,有助于确定视网膜脱落的位置和范围。

02

UBM检查

通过高频超声波显示眼前段及后段组织结构的图像,有助于发现引起视网膜脱落的病变。

03

OCT扫描原理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利用光的干涉原理,对视网膜进行高分辨率的断层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

无需染色

可重复性

OCT扫描无需造影剂,可避免过敏反应及造影剂对视网膜的损害。

OCT扫描具有可重复性,可用于观察疾病的发展变化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1

2

3

03

保守治疗方案

激光光凝术适应症

视网膜浅层脱落

对于范围较小的视网膜浅层脱落,激光光凝术可将其封闭并促进视网膜复位。

03

激光治疗能够减轻格子样变性区域的牵拉,减少视网膜脱落的风险。

02

视网膜格子样变性

视网膜裂孔

激光光凝术可用于封闭视网膜裂孔,预防视网膜脱落。

01

气体填充术操作流程

通过眼内注射的方式将特殊的气体注入玻璃体腔,填充视网膜裂孔或脱离区域。

气体注入

体位保持

复查与监测

术后需要保持特定的体位,如俯卧或低头等,以便使气体更好地顶压视网膜裂孔或脱离区域,促进视网膜复位。

术后需定期复查,监测视网膜复位情况、气体吸收情况以及眼压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辅助方案

术后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可预防感染,促进眼部恢复。

抗生素眼药水

散瞳剂可以扩大瞳孔,减轻眼内炎症和疼痛等症状。

散瞳剂

皮质类固醇药物可减轻眼内炎症和水肿,有助于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恢复。但长期使用需注意副作用,如白内障和青光眼等。

皮质类固醇药物

04

手术治疗技术

巩膜扣带术实施步骤

术前准备

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确定视网膜脱落的位置和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01

手术过程

在眼球表面放置一个巩膜扣带,然后将其缝合到巩膜上,使视网膜复位。

02

术后处理

给予患者抗生素眼药水和眼膏,预防感染,同时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手术效果。

03

玻璃体切除术要点

激光或冷冻治疗

在视网膜复位后,使用激光或冷冻疗法封闭视网膜裂孔,防止视网膜脱落再次发生。

03

使用特殊工具,如视网膜铲或硅油,将视网膜重新贴回到眼球壁上。

02

视网膜复位

切除玻璃体

通过微小的切口,将眼内的玻璃体切除,以便更好地观察视网膜。

01

硅油填充术后管理

术后需保持特定体位,如俯卧或侧卧,以便硅油能有效顶压视网膜,促进复位。

体位保持

硅油取出

定期随访

根据视网膜恢复情况,在术后几个月至一年内将硅油取出,避免长期留存引起并发症。

术后需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视网膜脱落复发或其他并发症。

05

术后恢复管理

体位保持规范

术后需保持俯卧位,面朝下,以减少眼球的压力和摩擦。

俯卧位

保持头部稳定,避免过度摇晃和震动。

头部固定

如需改变姿势,需缓慢进行,避免突然转动头部。

姿势转换

并发症监测指标

眼压变化

定期测量眼压,及时发现并处理眼压升高。

01

感染症状

注意眼部卫生,观察有无红肿、疼痛、分泌物等感染症状。

02

视网膜复位情况

通过检查或影像学检查,确认视网膜是否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