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疾病诊疗与防治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病因与风险因素
03
临床表现
04
诊断标准
05
治疗策略
06
预防与康复
01
疾病概述
01
疾病概述
PART
白内障定义与分类
定义
分类
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的一种眼部疾病,是导致视力逐渐减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白内障可以按病因、发病时间、混浊部位等多种方式分类。按病因可分为先天性、老年性、外伤性、代谢性等类型;按发病时间可分为先天性白内障和后天性白内障;按混浊部位可分为皮质性白内障、核性白内障和后囊下白内障等。
全球流行病学数据
白内障是全球致盲的首要原因,全球有超过2亿人患有白内障,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全球白内障患者数量
白内障导致失明人数
白内障手术数量
每年有约500万人因白内障而失明,占全球失明人数的近一半。
白内障手术是眼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全球每年进行数百万例白内障手术,其中大部分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
白内障是全球致盲的首要原因,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视力逐渐减退甚至失明。
致盲性危害层级
致盲原因
白内障的致盲性危害层级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白内障导致的失明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便和精神上的痛苦,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危害层级
白内障可以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来恢复视力,但预防白内障的发生更为重要。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阳光和紫外线下、注意营养均衡、戒烟限酒等。对于已经患有白内障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
预防与治疗
02
病因与风险因素
PART
年龄相关性病理机制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发生混浊,是白内障最常见的原因。
晶状体老化
晶状体蛋白质的氧化、交联和变性,导致晶状体混浊。
蛋白质变性
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增加,导致晶状体混浊。
细胞凋亡
先天性发育异常类型
胎儿感染
如风疹、水痘、梅毒等病毒感染,可引起胎儿白内障。
03
如家族性白内障、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白内障等。
02
遗传性白内障
胚胎发育异常
如先天性小眼球、先天性无虹膜等,可致白内障形成。
01
外伤与代谢性疾病诱因
外伤性白内障
眼球穿透伤、钝挫伤、辐射性损伤等,可损伤晶状体引起白内障。
01
代谢性疾病
如糖尿病、半乳糖血症、低钙血症等,可引起晶状体代谢异常,导致白内障形成。
02
药物及化学物质
长期使用或接触某些药物及化学物质,如皮质类固醇、氯霉素、三硝基甲苯等,也可能引起白内障。
03
03
临床表现
PART
渐进性视力下降特征
白内障最常见的症状是视力逐渐模糊,如同隔着一层毛玻璃。
视力模糊
视力下降速度
夜间视力受损
视力下降的速度因人而异,可能逐渐加重,也可能保持稳定。
白内障患者在夜间或昏暗环境下视力下降更为明显。
白内障患者可能对明暗对比度更为敏感,难以区分明暗边界。
对比度下降
白内障可能导致患者对颜色的感知能力下降,尤其是蓝色和紫色。
色彩感知变化
白内障患者面对强光时可能出现眩光或光晕现象,影响视觉质量。
眩光与光晕
对比敏感度异常表现
核性/皮质性混浊差异
核性白内障主要表现为晶状体核的混浊,可能导致视力下降并伴随近视。
核性白内障
皮质性白内障表现为晶状体皮质的混浊,可能呈放射状或片状,影响视力程度不一。
皮质性白内障
01
02
04
诊断标准
PART
裂隙灯显微镜是眼科常用的检查设备,可放大观察眼部细节,包括角膜、前房、虹膜、晶状体等结构。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法
检查设备
让患者坐在裂隙灯前,调整仪器参数,观察眼部各部分的结构和形态,特别关注晶状体的混浊程度和位置。
检查方法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白内障的形态和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检查结果判断
视力功能评估体系
视力测试
使用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评估白内障对视力的影响程度。
01
视觉功能检查
包括对比度敏感度、色觉、立体视觉等视觉功能的检查,全面评估白内障对患者视觉功能的影响。
02
评估结果分析
将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白内障的严重程度和类型,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03
眼底OCT辅助诊断
OCT是一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可以无创地获取眼底的高分辨率图像。
OCT技术原理
检查方法和意义
检查结果应用
通过OCT检查,可以观察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等结构,排除其他眼部疾病,同时评估白内障手术的风险和预后。
OCT检查为白内障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信息,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05
治疗策略
PART
超声乳化手术方式
优点
超声乳化术具有切口小、痛苦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是当前白内障手术的主流方式。
超声乳化过程
术前准备
通过超声乳化仪将白内障乳化成乳糜状,然后吸出,同时保留晶状体后囊膜,为植入人工晶体提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