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伴重度皮肤损伤新生儿的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伴重度皮肤损伤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例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伴重度皮肤损伤新生儿实施全面护理,包括皮肤护理、感染预防、营养支持、病情观察等。结果:经过精心护理,患儿皮肤损伤逐渐愈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病情好转出院。结论:对于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伴重度皮肤损伤新生儿,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促进皮肤愈合、预防感染、提高患儿生存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重度皮肤损伤;新生儿;护理
病例介绍
患儿,男,出生后1天,因“皮肤多处红斑、破损1天”入院。患儿系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2kg,出生时阿氏评分1分钟、5分钟及10分钟均为10分。出生后即发现全身皮肤多处散在红斑,部分红斑表面有大小不等的水疱,部分水疱破溃,有清亮液体渗出,以头面部、颈部、四肢及臀部为著。患儿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5℃,心率130次/分,呼吸40次/分,血压60/40mmHg。神志清,反应可,哭声响亮。全身皮肤可见多处大小不等的红斑,部分红斑表面有水疱及破溃,创面有渗出,局部皮肤触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为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伴重度皮肤损伤。
护理措施
皮肤护理
-创面清洁:保持皮肤清洁是促进创面愈合的基础。每日用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创面,去除分泌物及痂皮,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新生的皮肤组织。对于有脓性分泌物的创面,先用双氧水清洗,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清洗后用无菌纱布轻轻吸干水分。
-局部用药: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无感染的创面,可涂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表皮细胞的生长和修复。对于有感染迹象的创面,先用碘伏消毒,再涂抹莫匹罗星软膏抗感染。涂抹药物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用力挤压创面。
-包扎与暴露:对于四肢及躯干的创面,可采用包扎疗法,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外层用绷带适当包扎,以保护创面,防止摩擦和感染。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宜,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对于头面部的创面,因不易包扎,可采用暴露疗法,保持创面干燥,避免受压。定期更换体位,防止创面长时间受压影响愈合。
-皮肤保护:为防止患儿搔抓创面,可给患儿戴上棉质手套。同时,要选择柔软、宽松的衣物,避免衣物摩擦创面。尿布要勤更换,防止尿液和粪便污染创面。
感染预防
-病房环境管理:将患儿安置在单人病房,保持病房清洁、安静、通风良好。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病房2次,每次30分钟。地面和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日。严格限制探视人员,进入病房前要洗手、戴口罩、换鞋。
-无菌操作: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如更换创面敷料、静脉穿刺等,要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物品。操作前后要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监测体温及血常规: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每日测量体温4次。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及时发现感染迹象。如患儿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口腔及脐部护理: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口腔2次,保持口腔清洁。同时,要注意脐部护理,观察脐部有无渗血、渗液及异味,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营养支持
-喂养方式:患儿因皮肤损伤,能量消耗增加,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由于患儿吸吮能力正常,采用母乳喂养。指导母亲正确的哺乳姿势,保证患儿能够充分吸吮乳汁。如母乳不足,可适当添加配方奶。
-营养评估:定期评估患儿的体重、身高及头围的增长情况,了解患儿的营养状况。根据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调整喂养方案。
-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遵医嘱给患儿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以及锌等微量元素,促进皮肤的修复和愈合。
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每小时记录1次。如发现生命体征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皮肤变化观察:观察皮肤红斑、水疱及破溃的范围、大小及愈合情况,注意有无新的皮疹出现。观察创面有无渗血、渗液、异味及脓性分泌物等,及时发现感染迹象。如皮肤损伤加重或出现新的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其他症状观察:观察患儿有无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拒奶等异常表现,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发绀等呼吸系统症状,以及有无腹胀、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如有异常,要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处理。
心理护理
-家长心理支持:患儿病情较重,家长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士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让家长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增强家长对治疗和护理的信心。同时,要倾听家长的心声,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营造温馨环境:在病房内营造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