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妇科介入宫外孕护理.pptx
文件大小:2.69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2.89千字
文档摘要

妇科介入宫外孕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疾病基础认知

02

术前护理准备

03

介入术中监护

04

术后专科护理

05

并发症防控

06

康复指导体系

01

疾病基础认知

宫外孕病理机制

输卵管炎症

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功能异常

输卵管手术史

受精卵游走

引起输卵管黏膜皱襞粘连,管腔变窄,纤毛功能受损,从而导致受精卵运行受阻,着床于输卵管内。

如输卵管结扎、成形术等,可能影响输卵管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宫外孕风险。

如输卵管过长、肌层发育不良等,影响受精卵正常运行。

卵子在一侧输卵管受精,经宫腔进入对侧输卵管后,由于某种原因滞留在输卵管内,进而发生宫外孕。

介入治疗指征

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腹腔内出血征象

01

如患者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休克表现。

异位妊娠破裂或流产

02

异位妊娠破裂可导致急性大量腹腔内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流产则可能导致不全流产、继续性宫外孕等。

保守治疗无效或禁忌

03

如患者对药物治疗不敏感、存在药物禁忌症等,需采用介入治疗。

保留生育功能

04

对于年轻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介入治疗可最大限度保留其输卵管功能。

高危因素识别

盆腔炎病史

盆腔炎可导致输卵管粘连、堵塞等,增加宫外孕风险。

异位妊娠史

曾发生过异位妊娠的女性,再次发生宫外孕的可能性较大。

宫内节育器

使用宫内节育器的女性,尤其是节育器位置异常或过期者,发生宫外孕的风险增加。

辅助生殖技术受孕

如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可能增加宫外孕的风险。

02

术前护理准备

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确保患者术前生命体征平稳。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注意患者有无腹痛、阴道流血等宫外孕症状,以及有无其他并发症。

观察患者症状

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以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及做好相应准备。

实验室检查

术前体征监测

急救药品配备

急救药品

配备急救药品如止血药、升压药、强心药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01

准备急救器械如吸引器、气管插管、氧气瓶等,确保急救设备处于备用状态。

02

手术室准备

确保手术室设备齐全、消毒合格,随时准备进行手术。

03

急救器械

心理疏导方案

术前宣教

了解患者心理状况,给予关心、安慰和鼓励,减轻患者紧张情绪。

与家属沟通

术前心理疏导

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手术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手术情况,增强信心。

与患者家属沟通手术风险及术后护理,取得家属理解和支持,共同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03

介入术中监护

手术室配合流程

术前准备

确保手术室设备齐全、功能正常,备好手术器械和急救药品,协助患者摆好体位,确保患者安全。

01

手术过程配合

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操作,传递手术器械,保持手术野清晰,随时准备处理手术中出现的问题。

02

术后处理

协助医生将患者移至病床,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异常反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03

血压监测

实时监测患者血压变化,确保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心率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

呼吸监测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观察呼吸频率和深度,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困难等问题。

体温监测

定时测量体温,保持患者体温在正常范围内,避免发生低体温或发热等情况。

生命体征动态监测

突发情况应急预案

出血应急预案

过敏反应应急预案

心血管并发症应急预案

器械故障应急预案

准备充足的血液制品和抢救设备,如吸引器、止血药等,一旦发生出血立即采取措施止血并补充血容量。

密切观察患者心血管状况,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如给予药物支持、调整手术方案等。

了解患者过敏史,备好抗过敏药物和急救设备,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立即采取措施救治。

提前检查手术器械和设备,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如发生故障立即启用备用器械或设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04

术后专科护理

穿刺部位观察

确保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避免感染。

穿刺点清洁与干燥

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穿刺点周围皮肤状况

询问患者穿刺部位是否有疼痛或不适感,及时采取措施缓解。

穿刺部位疼痛与不适

出血风险评估

生命体征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以及腹部体征,及时发现出血迹象。

01

出血风险评估工具

利用专业评估工具对患者出血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

02

出血应急预案

制定出血应急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出血。

03

疼痛评估

采用专业疼痛评估工具,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量化评估。

疼痛分级管理

01

疼痛原因分析

分析疼痛原因,如手术创伤、局部炎症等,并针对性处理。

02

疼痛治疗措施

根据疼痛程度,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措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

03

疼痛记录与评估

记录患者疼痛情况,定期评估疼痛治疗效果,及时调整疼痛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