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技术指南2024版培训测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文件大小:15.11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4.84千字
文档摘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技术指南2024版试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传染源不包括以下哪项()。

A.蜱

B.患者

C.感染病毒的动物

D.蚊子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潜伏期一般为()。

A.1-3天

B.1-2周

C.3个月

D.6个月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发现与报告要求中,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时,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A.6

B.12

C.24

D.48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易感人群不包括()。

A.40岁以上人群

B.农民

C.长期室内工作人员

D.从事户外生产活动的人群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预防控制措施中,以下哪项不属于加强病例管理,降低接触传播风险的措施()。

A.医院完善院内感染控制制度建设

B.有出血表现的病例隔离治疗

C.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标准预防措施

D.加强媒介控制,降低蜱媒密度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测中,标本采集的优先级为()。

A.急性期血清标本优先

B.恢复期血清标本优先

C.组织标本优先

D.环境标本优先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一般每年()月份报告病例数开始逐渐增多。

A.1

B.3

C.5

D.9

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原则中,不包括以下哪项()。

A.依据流行病学史

B.依据临床表现

C.依据实验室检测结果

D.仅依据患者主诉

9.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聚集性疫情报告要求,经核实确认发生聚集性疫情,应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于()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按“未分级事件”进行网络报告。

A.0.5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4小时

10.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核心信息中,以下哪项不属于其传播途径()。

A.蜱叮咬传播

B.接触患者血液、体液传播

C.母婴传播

D.接触感染动物传播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属于白蛉纤细病毒科班达病毒属。

2.疑似病例具有下述流行病学史之一,且符合临床表现者,其中流行病学史包括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环境工作、生活或旅游史;发病前()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与感染的动物或与确诊病例有接触史。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分型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和()四型。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预防控制措施中,提高病例早发现、早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力,降低病死率的措施包括指定定点医院、开展诊疗培训、及时开展实验室检测、完善重症患者转诊机制和救治方案等,其中完善()患者转诊机制和救治方案是关键。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中,密切接触者是指直接接触病例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被污染物品,或感染动物的血液、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的人员等,具体情形包括()种。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测中,核酸检测可采用()、()、基因测序或其他经过评估合格的病毒基因组核酸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医院感染控制要点中,对()和()患者家属进行风险告知,对自行出院者进行劝阻。

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媒介控制措施中,对发现的疑似感染的动物应及时检测处置,因病毒感染死亡动物及时做()处理。

9.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康教育要点包括宣传疾病防治和蜱媒生物防制知识,使广大群众了解病毒感染途径和发病风险,掌握蜱防护知识,加强个人防护措施,防止蜱叮咬,发病后及时就医。其中,个人防护措施中,进入()时,应穿着浅色防护服,并将衣袖或裤管口扎紧以防蜱叮咬人体。

10.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中,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老年患者、既往有基础疾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血症等的患者,预后较差。

三、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染源有哪些()。

A.蜱

B.患者

C.感染病毒的动物

D.蚊子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途径包括()。

A.蜱叮咬传播

B.血液传播

C.母婴传播

D.接触传播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易感人群包括()。

A.40岁以上人群

B.农民

C.从事户外生产活动的人群

D.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