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输血制度、流程、预案”培训考核试题(附答案).docx
文件大小:34.48 KB
总页数:25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8.26千字
文档摘要

“输血制度、流程、预案”培训考核试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输血前医护人员核对的内容不包括以下哪项()

A.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B.病历号、床号

C.献血者姓名

D.血型、血袋号

答案:C

解析:输血前医护人员主要核对患者相关信息以及血液制品的血型、血袋号等,不需要核对献血者姓名。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床号是为了确保输血对象的准确性,血型和血袋号的核对是保证输入的血液与患者血型匹配且血制品无误。

2.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

A.可以加入少量生理盐水

B.可以加入葡萄糖溶液

C.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D.可以加入少量抗生素

答案:C

解析: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因为药物可能会与血液成分发生反应,导致血液成分变性、凝血或溶血等不良反应,影响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生理盐水可用于输血前后冲洗输血器,但不能在血液中加入其他物质,葡萄糖溶液、抗生素等都不可以加入血液中。

3.输血时,开始的速度宜慢,应观察()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

A.5-10分钟

B.15-20分钟

C.20-30分钟

D.30-60分钟

答案:B

解析:输血开始时速度宜慢,观察15-20分钟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开始缓慢输注是为了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对输入的血液有过敏等不良反应,如在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可以及时停止输血并进行相应处理。

4.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

A.减慢输血速度

B.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

C.继续观察,同时向医生报告

D.换一袋血继续输注

答案:B

解析:输血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这样可以防止继续输入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血液,同时保持静脉通路畅通,以便进行后续的治疗和处理。减慢输血速度可能无法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进一步加重,继续观察而不停止输血可能会使病情恶化,换一袋血继续输注没有解决当前可能存在的问题,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5.输血完毕后,血袋应保存(),以备必要时送检。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答案:C

解析:输血完毕后,血袋应保存24小时,以备必要时送检。保存血袋可以在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或其他疑问时,对血袋内的血液进行相关检测,查找可能的原因,为后续的诊断和处理提供依据。

6.以下哪种情况可以进行输血()

A.患者对输血有恐惧心理

B.患者血红蛋白为100g/L,但有明显的贫血症状

C.患者有严重的过敏史

D.患者正在发热,体温38.5℃

答案:B

解析:虽然患者血红蛋白为100g/L,但有明显的贫血症状时,可以考虑进行输血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患者对输血有恐惧心理不是输血的禁忌证,但需要做好心理疏导;有严重过敏史的患者输血时需要谨慎评估,可能需要采取特殊的预防措施,不是绝对的输血适应证;患者正在发热,体温38.5℃时,应先查明发热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一般不建议此时输血,以免加重发热反应或掩盖输血不良反应。

7.交叉配血的主要目的是()

A.检测血型

B.发现不规则抗体

C.防止输血后产生溶血反应

D.确定献血者和受血者的亲缘关系

答案:C

解析:交叉配血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输血后产生溶血反应。通过交叉配血,可以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献血者红细胞的抗体,以及献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受血者红细胞的抗体,从而确保输入的血液与受血者的血液相容,避免因血型不匹配导致的溶血反应。检测血型是交叉配血的前提步骤;发现不规则抗体是交叉配血的一个作用,但不是主要目的;交叉配血与确定献血者和受血者的亲缘关系无关。

8.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的时间要求是()

A.输血前1天内

B.输血前3天内

C.输血前1周内

D.输血前2周内

答案:B

解析: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的时间要求是输血前3天内。因为在3天内患者的血型和抗体情况相对稳定,如果时间过长,患者体内可能产生新的抗体,导致输血时发生不良反应,所以需要在输血前3天内进行相关检测。

9.输血科(血库)发血时,应与取血人员共同核对的内容不包括()

A.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B.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C.血袋外观

D.血袋内血液的价格

答案:D

解析:输血科(血库)发血时,与取血人员共同核对的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袋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