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踝包扎护理规范要点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操作前准备
03
分级包扎技术
04
临床注意事项
05
并发症处置
06
康复期管理
01
基础解剖认知
01
基础解剖认知
PART
踝关节结构解析
骨性结构
肌肉和肌腱
韧带结构
胫骨下端、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踝关节的骨性结构使其能够进行背屈和跖屈运动。
踝关节的韧带结构主要包括内侧的三角韧带和外侧的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它们共同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
小腿的肌肉和肌腱(如胫前肌、腓肠肌等)通过踝关节周围附着,起到伸屈踝关节的作用。
包扎功能与适应症
保护伤口
通过包扎可以保护伤口,避免细菌感染和进一步损伤。
01
减轻疼痛
正确的包扎能够减轻踝关节的疼痛和肿胀。
02
制动和固定
包扎后可以限制踝关节的活动范围,避免进一步损伤。
03
压迫止血
对于踝关节扭伤后出现的出血,包扎可以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
04
禁忌症判断标准
骨折
皮肤破损
严重肿胀
动脉损伤
对于踝关节骨折的患者,应先进行复位和固定,再进行包扎。
如果踝关节周围皮肤有破损或感染,应避免在此处进行包扎。
踝关节严重肿胀时,应先进行冷敷和抬高患肢,待肿胀消退后再进行包扎。
如果怀疑有动脉损伤,应立即就医,避免包扎导致肢体缺血坏死。
02
操作前准备
PART
无菌敷料与器械清单
用于覆盖伤口,保护伤口不受细菌感染。
无菌纱布
用于包扎伤口,固定敷料,减少关节活动度。
无菌绷带
用于剪裁纱布和绷带,确保无菌操作。
无菌剪刀
用于伤口消毒,减少感染风险。
消毒棉球
患者体位评估要点
6px
6px
6px
判断是否需要固定,确保包扎后关节处于功能位。
评估患者右踝关节活动度
了解患者疼痛情况,以便在操作时避免加重疼痛。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和包扎方法。
评估伤口位置与大小
01
03
02
确保患者能够配合完成包扎操作,避免活动导致包扎松动。
评估患者配合度
04
清洗双手
确保双手无菌,避免交叉感染。
消毒伤口周围皮肤
用消毒棉球由内向外擦拭伤口周围皮肤,消毒范围至少3-5厘米。
等待消毒剂干燥
等待消毒剂自然干燥,避免用纱布或绷带擦干,以免带入细菌。
包扎伤口
在消毒后的皮肤上覆盖无菌纱布,用绷带包扎固定,确保伤口处于无菌环境。
消毒流程规范
03
分级包扎技术
PART
环形固定基础手法
环形包扎的定义
使用绷带做环形重叠缠绕,达到固定敷料、控制肢体活动度、保护伤口的目的。
环形包扎的适用情况
适用于肢体粗细相等的部位,如腕部、踝部等。
环形包扎的操作方法
将绷带的一端固定在敷料上,另一端沿着环形缠绕,每圈覆盖前一圈的2/3至3/4,直至达到固定效果。
环形包扎的注意事项
避免过紧或过松,以免压迫神经、血管或造成皮肤损伤;保持绷带平整,避免打折或扭曲。
8字加压包扎的适用情况
适用于关节部位的包扎,如肘关节、膝关节等,以及需要加压止血的伤口。
8字加压包扎的注意事项
保持绷带紧绷,但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定期检查肢体末端的感觉和血液循环情况。
8字加压包扎的操作方法
在环形包扎的基础上,将绷带以“8”字形缠绕,每圈与前一圈重叠1/2至2/3,直至达到加压效果。
8字加压包扎的定义
在环形包扎的基础上,以“8”字形缠绕绷带,对伤口周围进行加压包扎,达到止血、减轻肿胀的目的。
8字加压包扎法
弹性绷带多层固定
弹性绷带多层固定的定义
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多层缠绕,利用绷带的弹性回缩力达到固定、保护伤口的目的。
弹性绷带多层固定的适用情况
适用于需要长时间固定或需要较大压力包扎的伤口,如踝关节扭伤、骨折等。
弹性绷带多层固定的操作方法
在受伤部位先放置一层敷料,然后将弹性绷带从远端向近端缠绕,每圈覆盖前一圈的1/2至2/3,直至达到固定效果。
弹性绷带多层固定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绷带尺寸和张力,避免过紧或过松;定期检查绷带是否松动或移位,及时调整;观察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感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04
临床注意事项
PART
末梢循环观察指标
足趾颜色
正常应为红润,若呈现苍白、发绀或发黑,则表明血液循环不良。
毛细血管充盈情况
用手轻压趾端,观察充血反应,正常应在2秒内恢复。
动脉搏动情况
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应清晰可触。
温度变化
与对侧相比,伤处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提示循环异常。
松紧度调节临界值
以能插入一指为宜,过紧会导致血液流通受阻,过松则易滑脱。
松紧适宜
包扎时要考虑伤后可能出现的肿胀,预留适当空间。
肿胀考虑
患者感觉舒适,无过紧或过松的情况。
舒适度评估
包扎时长控制标准
初期频繁检查
后期适时调整
疼痛指示
敷料清洁干燥
包扎后前24小时内,应每隔几小时检查一次,确保血液循环良好。
根据伤口情况,适时调整包扎松紧度,避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