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骨科手术伤口护理规范.pptx
文件大小:3.54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2.62千字
文档摘要

骨科手术伤口护理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护理评估要点

03

清洁操作规范

04

敷料管理策略

05

并发症防控体系

06

康复期管理

01

术后伤口基础认知

01

术后伤口基础认知

PART

骨科伤口分类标准

指未感染且处于无菌状态下的伤口,如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

清洁伤口

指手术过程中可能受到污染的伤口,如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术等。

可能污染伤口

指与外界相通的伤口,如开放性骨折、感染伤口等。

污染伤口

创伤愈合生理阶段

急性炎症期

瘢痕形成期

细胞增生期

组织重塑期

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疼痛等炎性反应,是创伤愈合的必经阶段。

在急性炎症期后,伤口周围开始长出新的细胞和组织,以填补伤口缺损。

细胞增生期后,伤口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逐渐增生,形成瘢痕组织。

瘢痕组织逐渐软化、淡化,伤口逐渐恢复正常组织结构和功能。

骨科手术创面通常较大,且伴有肌肉、肌腱、骨等组织的损伤。

创面容易感染,且感染后处理困难,容易影响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

创面形状不规则,往往伴有骨折端的暴露。

创面愈合后可能形成瘢痕,影响美观和肢体功能。

特殊手术创面特征

02

护理评估要点

PART

包括伤口类型、大小、深度、污染程度等。

评估伤口情况

手术时间长短、是否植入物、手术野污染情况等。

评估手术过程

01

02

03

04

包括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慢性疾病等。

评估患者全身情况

是否按时服用抗生素、更换敷料等。

评估患者遵医嘱情况

感染风险评估方法

渗出液观察指标

渗出液量

渗出液颜色

渗出液气味

渗出液性状

评估伤口渗出液的多少,判断伤口愈合情况。

正常伤口渗出液为淡红色或黄色透明液体,出现绿色、褐色或脓性液体时需警惕感染。

正常伤口渗出液略带腥味,出现异味时可能提示感染。

观察渗出液是否粘稠、浑浊,以判断伤口是否存在感染或脂肪液化。

皮肤张力监测标准

观察皮肤颜色

观察皮肤完整性

观察皮肤温度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正常伤口周围皮肤颜色红润,出现苍白、青紫、发黑时需警惕血液循环障碍。

正常伤口周围皮肤温度略高,若皮肤温度降低,可能提示血液循环不足。

注意伤口周围皮肤有无破损、红肿、皮疹等异常情况。

疼痛是皮肤张力过高的表现,需及时处理以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03

清洁操作规范

PART

手术室环境

确保手术室内空气洁净,符合手术室洁净标准,减少手术感染风险。

手术器械和敷料

所有手术器械和敷料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确保其处于无菌状态。

手术人员

手术人员需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和口罩,并遵循无菌操作规范进行手术。

无菌操作基本原则

消毒剂选择标准

选择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的消毒剂,能够有效杀灭手术部位及周围的细菌。

杀菌效果

选择对皮肤刺激性小的消毒剂,避免对手术伤口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皮肤刺激性

消毒剂需符合医疗安全标准,对人体无害,且不易引起过敏反应。

安全性

冲洗压力控制参数

压力范围

冲洗压力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能有效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和细菌,又不会对伤口造成过大压力。

01

冲洗液选择

选择合适的冲洗液,如生理盐水或双氧水等,确保冲洗液能够充分接触并清洁伤口。

02

冲洗时间

冲洗时间需足够,确保伤口各个部位都能得到充分的冲洗和清洁。

03

04

敷料管理策略

PART

功能敷料适配原则

敷料性能与特点

考虑敷料的透气性、保湿性、抗菌性等因素,以满足伤口治疗需求。

03

根据伤口类型(如急性、慢性)及愈合阶段(如止血期、炎症期等)选择相应敷料。

02

伤口类型与阶段

创面渗液量

根据伤口渗液情况选择不同吸收能力的敷料,确保渗液及时吸收,避免浸渍皮肤。

01

更换周期判定依据

观察敷料是否已被渗液浸透,如已湿透需及时更换。

敷料湿润程度

伤口愈合情况

敷料类型与性能

根据伤口愈合程度,调整敷料更换频率,避免频繁更换影响愈合。

结合敷料的特点和性能,确定合理的更换周期。

负压值设定

根据伤口情况调节负压值,确保有效引流同时不损伤周围组织。

引流管管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打折、受压,确保引流效果。

敷料更换与清洁

定期更换VSD敷料,并清洁伤口周围皮肤,预防感染。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

VSD负压技术要点

05

并发症防控体系

PART

术后患者体温若超过38℃,且伴有伤口疼痛、红肿等症状,应考虑感染的可能性。

体温升高

伤口渗出的液体应为清亮或淡黄色,如出现浑浊、脓性或有异味,提示感染。

伤口渗液

伤口周围皮肤若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可能是感染的表现。

伤口周围皮肤变化

术后感染预警信号

脂肪液化处理流程

抗感染治疗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加强换药,促进伤口愈合。

03

对于深部的脂肪液化,可放置引流条或引流管,将液化脂肪引出。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