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病人压疮治疗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风险评估体系
03
临床治疗技术
04
护理干预措施
05
并发症预防管理
06
康复管理路径
01
压疮病理学概述
01
压疮病理学概述
PART
压疮形成机制与分期
形成机制
分期
压疮是由于身体局部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和营养不良而引起的组织坏死。
压疮可分为四期,即红斑期、水疱期、溃疡期和坏死期。红斑期表现为受压部位皮肤出现红、肿、热、痛或麻木;水疱期表现为受压部位出现水疱或破损;溃疡期表现为受压部位出现溃疡或坏死;坏死期则表现为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深度溃疡。
骨科病人特殊风险因素
长期卧床
活动受限
感觉减退
营养状况差
骨科病人因骨折、关节病变等需要长期卧床,导致身体局部长期受压,容易形成压疮。
骨科病人因疼痛、固定等导致活动受限,不能自主翻身或调整姿势,增加压疮风险。
骨折、神经受损等导致病人对疼痛、压力等感觉减退,无法及时感知受压部位的异常,容易形成压疮。
骨科病人因疼痛、恶心、呕吐等导致食欲减退,营养摄入不足,影响组织修复和愈合,增加压疮风险。
流行病学数据统计
发病率
压疮在骨科病人中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长期卧床的病人。
01
治愈率
压疮的治愈率较低,尤其是坏死期压疮,治疗难度较大。
02
死亡率
压疮严重时可导致病人死亡,尤其是并发感染、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时。
03
医疗费用
压疮的治疗费用较高,给病人和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04
02
风险评估体系
PART
Braden量表
一种常用的压疮风险评估工具,通过评估病人的感觉、潮湿、活动能力、移动能力、营养状况和摩擦力等6个方面,确定病人的压疮风险等级。
常用评估工具(Braden量表等)
Norton量表
另一种压疮风险评估工具,通过评估病人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活动能力、移动能力、失禁情况和摩擦力等6个方面,预测病人发生压疮的可能性。
Waterlow量表
适用于急性和慢性病人的压疮风险评估,包括病人的体型、皮肤类型、年龄、性别、活动能力、营养状况、失禁情况等多个方面的评估。
骨科固定装置影响分析
石膏固定
石膏固定是骨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但长时间的石膏固定易造成皮肤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等问题,增加压疮发生的风险。
牵引固定
内固定器材
牵引固定可使骨折端保持稳定,但牵引装置会对局部皮肤产生压迫和摩擦,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和压疮的发生。
内固定器材如钢板、钢针等,虽然可以有效地固定骨折部位,但在植入和取出时可能对皮肤和软组织造成损伤,增加感染风险。
1
2
3
动态风险监测流程
在病人入院时进行首次压疮风险评估,并根据病情和手术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压疮风险评估
定期监测
病情变化时监测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压疮风险等级,确定监测频率,通常每2-3天进行一次全面的皮肤检查,并记录皮肤状况。
当病人的病情发生变化或手术时间延长时,需及时重新评估压疮风险,并调整预防措施,以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03
临床治疗技术
PART
创面清创术式选择
锐性清创
酶学清创
机械清创
自溶清创
使用手术刀、剪等锐器切除坏死组织,适用于表层压疮和周围皮肤无感染的情况。
采用机械方法清除坏死组织和分泌物,如超声清创、高压水刀等,适用于深层压疮和感染情况。
利用蛋白水解酶、胶原酶等酶类物质分解坏死组织,适用于深层压疮和周围组织水肿明显的情况。
利用湿敷或浸泡的方法,使坏死组织自行溶解液化,适用于浅层压疮和周围皮肤脆弱的情况。
根据压疮分期和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新型敷料,如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银离子敷料等。
根据创面渗出量和敷料吸收情况及时更换,避免敷料过湿或干燥影响治疗效果。
选择合适的敷料固定方法,如胶布、绷带等,避免敷料移动或脱落导致感染。
密切观察敷料与创面的贴合情况,以及创面颜色、渗出量等变化,及时评估治疗效果。
新型敷料应用标准
敷料种类
敷料更换频率
敷料固定方法
敷料观察与评估
负压引流与生物治疗
通过负压吸引装置将创面内的渗液、脓液和坏死组织吸出,促进创面愈合。
负压引流技术
利用生长因子、细胞移植等生物技术促进创面修复和再生,如生长因子外敷、干细胞移植等。
在负压引流与生物治疗过程中,需对创面进行定期评估与监测,了解创面愈合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物治疗技术
将负压引流与生物治疗技术结合,通过负压吸引作用促进生长因子和细胞在创面内的分布和增殖,加速创面愈合。
负压引流与生物治疗结合
01
02
04
03
创面评估与监测
04
护理干预措施
PART
体位管理策略
定时翻身
减压装置
体位垫的使用
姿势调整
协助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长时间受压。
使用减压床垫、气垫床等设备,减轻患者身体压力。
在骨突处垫软垫,如脚跟、脚踝、骶尾等部位,减少压力。
保持患者关节功能位,避免关节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