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骨折患者护理要点解析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02急诊处理规范03围手术期护理04功能康复训练05并发症防控措施06延续护理方案01肱骨骨折概述
01肱骨骨折概述PART
解剖位置与骨折分型01肱骨解剖结构肱骨是人体上肢最粗壮的骨,上端与肩胛骨构成肩关节,下端与桡骨和尺骨构成肘关节。02骨折分型根据骨折部位可分为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干骨折和肱骨远端骨折。其中肱骨近端骨折又可分为肱骨颈骨折、大结节骨折、小结节骨折及解剖颈骨折等。
常见致伤机制分析如跌倒时上肢着地、重物直接砸伤等,可导致肱骨骨折。直接暴力如跌倒时手掌着地、肩部受到撞击等,力量向上传导导致肱骨骨折。间接暴力如投掷、举重等运动时,由于肌肉强烈收缩,也可能导致肱骨骨折。肌肉牵拉
典型临床症状表现疼痛畸形肿胀功能障碍骨折部位出现剧烈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严重影响上肢功能。骨折部位迅速肿胀,可伴有皮下瘀斑。骨折部位可出现成角、短缩等畸形,如“方肩”畸形等。骨折后上肢功能受限,如不能抬举、握持等。
02急诊处理规范PART
临时固定操作标准手法复位临时固定器材疼痛缓解临时固定时间通过手法将骨折端复位,以减少血管和神经的损伤。选用合适的夹板、绷带或支具进行临时固定,确保骨折端稳定。在固定过程中,注意患者的疼痛情况,适当给予止痛药。一般不超过30分钟,避免长时间固定导致局部组织受压。
血管神经损伤评估动脉搏动检查患肢的动脉搏动情况,以判断血管是否受损。01疼痛程度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和程度,判断神经是否受损。02末梢血运观察患肢的末梢血运情况,如颜色、温度等,判断血管是否受压。03感觉功能检查患肢的感觉功能,如触觉、痛觉等,以判断神经是否受损。04
保持固定在转运过程中,要确保临时固定器材的稳定,避免骨折端再次移位。舒适体位选择患者感觉舒适的体位,以减少转运过程中的疼痛和不适。避免压迫在转运过程中,避免患肢受到压迫,以免加重血管和神经损伤。密切观察在转运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患肢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转运体位管理要点
03围手术期护理PART
术前皮肤准备要求清洗皮肤皮肤消毒剃除毛发保护皮肤使用温水和肥皂清洗手术部位的皮肤,确保没有污垢和油脂。按照医嘱要求,将手术部位的毛发剃除,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使用碘酒或酒精等消毒剂,对手术部位的皮肤进行彻底消毒。确保手术部位的皮肤完整,避免划伤或破损。
术后外固定支架护理保持稳定定期清洁观察伤口及时调整确保外固定支架的稳定性,避免松动或移位。定期清洗外固定支架,保持其清洁和干燥。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如出现红肿、渗出或疼痛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及时调整外固定支架的松紧度和角度。
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确定疼痛的程度和性质。根据疼痛程度,按照阶梯用药原则给予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冷敷、热敷、按摩等,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缓解疼痛和焦虑。疼痛阶梯管理方案疼痛评估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干预
04功能康复训练PART
早期关节活动策略在疼痛可耐受范围内,尽早进行肩关节、肘关节的被动活动,预防关节僵硬。被动关节活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上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如握拳、耸肩等,以预防肌肉萎缩。主动肌肉收缩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但避免过度活动引起疼痛。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增加
中期肌力恢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在保护下逐渐进行穿衣、洗漱、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提高自理能力。03进行站立平衡、单腿站立等平衡训练,以及上肢与下肢的协调训练,为恢复正常生活做准备。02平衡与协调训练抗阻训练利用哑铃、弹力带等器械进行上肢肌肉抗阻训练,以提高肌肉力量。01
后期负重时间控制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进行负重训练,如提重物等,以恢复上肢功能。01负重时间逐渐增加初始时应控制负重时间和重量,逐渐增加负重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劳累。02定期评估与调整定期进行康复评估,根据恢复情况调整训练计划和负重时间,确保康复效果。03
05并发症防控措施PART
深静脉血栓预防抬高患肢,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尽早下床活动,增加血流速度。基本预防措施药物预防物理预防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量肝素等。使用弹力袜或气压治疗,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定期测量体温,观察有无发热等感染迹象。体温注意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症状。伤口情况定期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评估感染风险。血液检查伤口感染监测指标
关节僵硬干预手段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炎药物或肌肉松弛剂,减轻疼痛和肌肉紧张。03如热敷、按摩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挛缩。02物理治疗早期活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关节活动,预防关节粘连和僵硬。01
06延续护理方案PART
居家环境改造建议消除家中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