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超声介入护理.pptx
文件大小:3.86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2.6千字
文档摘要

超声介入护理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技术应用概述

02

适应症与禁忌症

03

术前准备规范

04

术中操作流程

05

术后护理管理

06

质量控制与培训

01

技术应用概述

超声介入基本概念

介入超声是现代超声医学的一个分支,通过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实现药物注入、抽吸、消融等操作。

介入超声定义

介入超声的分类

介入超声的适应症

根据临床应用的不同,介入超声可分为诊断性介入超声和治疗性介入超声。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病变,如肿瘤、囊肿、出血性疾病等。

技术原理与设备类型

超声引导原理

通过超声的实时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从而引导细针进行准确穿刺。

介入超声设备

介入超声的优势

包括超声仪、穿刺针、导管、药物注射器等,其中超声仪是核心设备,用于提供高质量的超声图像。

具有操作简便、实时显像、定位准确、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1

2

3

临床护理场景优势

减轻患者痛苦

扩大治疗范围

提高诊断准确性

安全性高

介入超声技术能够避免传统手术的创伤和疼痛,减少术后恢复时间。

通过超声的实时引导,能够准确判断病变的位置和性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介入超声技术可以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肿瘤消融、囊肿抽吸等,为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介入超声技术操作简便、定位准确,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手术风险。

02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用疾病分类

肿瘤性疾病

包括肝癌、乳腺癌、甲状腺肿瘤等实质性肿块的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消融治疗及粒子植入等。

其他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脓肿引流、胸腹腔积液治疗等。

囊性病变

如肝囊肿、肾囊肿、卵巢囊肿等,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硬化治疗等。

血管疾病

超声引导下的血管内溶栓、置管引流、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等。

禁忌症判断标准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无法纠正的严重高血压及糖尿病等。

绝对禁忌症

穿刺路径有严重感染者、严重过敏体质者、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等。

相对禁忌症

对于某些特定介入超声治疗,如射频消融治疗,还需考虑患者体内植入物、起搏器等情况。

特殊禁忌

风险评估与控制

术前评估

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凝血功能、心肺功能等,确保治疗安全。

01

术中监控

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超声引导下操作,确保治疗准确性。

02

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

03

风险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加强患者术前教育,提高患者配合度,降低风险发生。

04

03

术前准备规范

患者评估与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手术过程、风险、预期效果等,确保患者充分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03

通过超声检查,详细了解病变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制定手术方案。

02

评估病变情况

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凝血功能、过敏史等,确保手术安全。

01

器械消毒

按照规范对手术器械进行严格消毒,确保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

设备调试

检查超声设备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调试好参数,确保手术过程中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器械消毒与设备调试

体位设计与定位标记

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舒适度,设计合理的手术体位,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体位设计

在患者体表做出清晰的定位标记,以便手术过程中准确找到手术部位。

定位标记

04

术中操作流程

穿刺引导技术要点

术前准备

确认患者体位、消毒、局部麻醉,确保穿刺路径清晰。

01

穿刺引导

在超声引导下,将穿刺针准确引导至目标病灶,避免损伤周围重要器官和组织。

02

穿刺深度与角度

根据超声图像实时调整穿刺深度和角度,确保针尖位于目标病灶内。

03

实时影像监测方法

实时监测生命体征

在穿刺过程中,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确保患者安全。

03

调整超声参数,如频率、增益等,以获得最佳影像效果,提高穿刺准确性。

02

影像质量控制

超声实时监测

通过超声设备实时监测穿刺过程,确保针尖位置准确,避免损伤周围器官。

01

如穿刺过程中遇到出血,应立即停止穿刺,局部压迫止血,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应急处理预案

出血处理

如发生器官损伤,应立即停止穿刺,评估损伤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手术修补等。

器官损伤处理

部分患者可能对穿刺或造影剂产生过敏反应,应准备抗过敏药物,及时处理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处理

05

术后护理管理

生命体征监测标准

体温

血压

心率

呼吸

术后患者体温升高可能是感染或炎症反应的表现,需定时监测。

术后血压波动可能引发出血或其他并发症,需密切监测。

监测心率和心律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和节律,及时发现呼吸窘迫。

并发症预防措施

出血及血肿

术后要密切观察伤口情况,避免剧烈活动,应用止血药物等。

01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