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母细胞瘤影像诊断要点解析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影像学检查方法
03
典型影像特征
04
分期诊断依据
05
鉴别诊断分析
06
治疗与随访应用
01
疾病概述
01
疾病概述
PART
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01
定义
肾母细胞瘤是一种胚胎性恶性肿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腹部肿瘤之一。
02
流行病学特征
肾母细胞瘤多发于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男性略多于女性,左右发病无明显差异。
病理分型与发病机制
病理分型
肾母细胞瘤在组织形态上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典型肾母细胞瘤、未分化型肾母细胞瘤、囊性肾母细胞瘤等。
01
发病机制
肾母细胞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基因突变、发育异常等。其中,WT1基因的失活突变被认为是关键事件。
02
临床表现与分期标准
肾母细胞瘤通常表现为腹部肿块、腹痛、血尿、高血压等症状。其中,腹部肿块是最常见的症状,约90%的患者可触及。
临床表现
肾母细胞瘤的分期主要基于肿瘤的大小、是否侵犯周围组织以及是否有转移等因素。通常分为I期、II期、III期、IV期,其中I期肿瘤局限于肾内,II期肿瘤侵犯肾周围组织,III期肿瘤侵犯肾静脉或下腔静脉,IV期肿瘤出现远处转移。
分期标准
02
影像学检查方法
PART
超声筛查技术要点
肾母细胞瘤超声检查通常用于初步筛查和诊断,可发现肾脏肿块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超声检查应用
肾母细胞瘤在超声下表现为实质性肿块,回声不均匀,可呈多房性,内有钙化或出血。
超声表现特点
可显示肿块内血流信号,帮助鉴别肿块的良恶性。
彩色多普勒超声
扫描范围
应包括肾脏、腹膜后间隙及腹部其他器官,以全面评估病情。
扫描方式
通常采用平扫+增强扫描,以观察肿块血供及强化程度。
增强扫描参数
包括注射造影剂后的扫描时间、层厚、间隔等,应根据设备条件和患者情况合理设置。
图像后处理
应用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等技术,提高诊断准确性。
CT增强扫描参数设置
MRI多序列成像价值
软组织分辨率高
功能成像
多序列成像
无辐射损伤
MRI对肾母细胞瘤的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T1WI、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等多序列成像,有助于鉴别肿块性质。
DWI、DCE-MRI等功能成像技术,可评估肿瘤血供、细胞密度及良恶性。
MRI检查无辐射损伤,尤其适合儿童患者。
03
典型影像特征
PART
肿瘤形态与边界特征
圆形或椭圆形
大多数肾母细胞瘤在影像上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较为清晰。
01
分叶状
部分肿瘤边界不平整,呈分叶状,可能与肿瘤生长方式有关。
02
肿瘤大小
通常较大,但也可在较小的时候被诊断出来,需结合其他影像特征综合判断。
03
密度/信号异质性表现
肾母细胞瘤内部常因出血、坏死、囊变等因素导致密度不均,CT平扫上可见低密度区、等密度区和略高密度区。
密度不均
信号混杂
钙化
MRI上,肾母细胞瘤的信号强度常不均匀,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且信号强度不均匀。
部分肿瘤内可见钙化灶,表现为点状、斑片状或不规则形的高密度影。
周围组织侵犯征象
肾实质破坏
肾母细胞瘤常破坏肾实质,导致肾脏形态失常,皮质变薄或消失。
02
04
03
01
邻近器官侵犯
肿瘤可侵犯肾周脂肪囊、肾上腺、腹膜后淋巴结等邻近组织,表现为相应部位的肿块或结构不清。
肾盂肾盏变形
肿瘤压迫或浸润肾盂肾盏,导致其形态变形,甚至消失。
血管受累
肾母细胞瘤可侵犯肾静脉或下腔静脉,表现为血管增粗、变形或包绕。
04
分期诊断依据
PART
局限于肾内、可完整切除,无淋巴结转移,静脉内瘤栓不改变分期。
NWTS-1
肿瘤无法完整切除,有残留肿瘤、肾周脂肪内可见肿瘤或肿瘤已侵及周围组织,无淋巴结转移或仅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NWTS-3
肿瘤扩散至肾周脂肪,但可完整切除,无淋巴结转移,静脉内瘤栓不改变分期。
NWTS-2
01
03
02
NWTS分期影像标准
肿瘤已侵及邻近器官或有远处转移(肺、肝、骨、脑等),和/或淋巴结转移广泛。
NWTS-4
04
正常淋巴结直径多小于1cm,若直径大于1.5cm则高度怀疑为转移。
正常淋巴结呈椭圆形或蚕豆形,若形态异常、饱满或不规则则提示可能转移。
正常淋巴结内部结构清晰,若结构紊乱、皮髓质分界不清或消失则提示可能转移。
淋巴结强化程度是判断其性质的重要参考指标,转移性淋巴结多呈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
淋巴结转移评估要点
淋巴结大小
淋巴结形态
淋巴结内结构
淋巴结强化特征
远处转移筛查策略
肺转移
肾母细胞瘤肺转移较为常见,应常规进行胸部CT检查以筛查肺转移灶。
肝转移
肝转移相对较少见,但仍需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或CT检查以排除肝转移。
骨转移
骨转移常表现为疼痛或骨质破坏,可行骨扫描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脑转移
脑转移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