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断层解剖演讲人:日期:
06临床读片训练目录01检查基础认知02扫描技术规范03关键解剖层面04血管断面识别05病理征象分析
01检查基础认知
CT成像基本原理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图像重建与显示探测器接收信号CT成像基于X射线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通过测量X射线穿过人体后的衰减程度,计算出各组织的密度差异,形成图像。X射线穿透人体后,由探测器接收并转换为电信号,再经过模数转换,形成数字信号,供计算机处理。计算机根据收集到的数字信号,进行图像重建和显示,从而得到CT图像。
与人体长轴垂直的扫描平面,通常作为CT扫描的基础平面。轴位(横断位)与人体长轴平行,沿前后方向扫描的平面,可显示左右两侧结构。矢状位与人体长轴平行,沿左右方向扫描的平面,可显示前后结构。冠状位标准扫描方位定义
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和密度差异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断层厚度。病变的性质和大小也会影响断层厚度的选择,如微小病变需要较薄的断层进行细致观察。根据扫描目的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断层厚度,以满足诊断需求。断层厚度越薄,所需的辐射剂量越大,因此需要在保证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辐射剂量。断层厚度选择依据扫描部位病变性质扫描目的辐射剂量
02扫描技术规范
基线定位标准眶耳线(OML)为扫描基线,也是扫描时的定位线,是听眦线向下20°的角度。01听眦线(OML)为外耳孔与眼外眦的连线,是头颅的解剖标志线。02上眶耳线(SML)为扫描时头顶部的定位线,是眉间至枕骨隆突下缘的连线。03
窗宽窗位调整原则窗宽指图像中CT值的灰度范围,通常设置为80~120Hu。01指图像中CT值的中间值,通常设置为40Hu。02调整方法应根据观察组织的密度差异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显示效果。03窗位
多平面重建技术指通过计算机对横断面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冠状面、矢状面等任意角度的图像。多平面重建(MPR)指将图像沿特定曲线进行重建,如血管、神经等,以便更好地显示其走行和形态。曲面重建(CPR)指对图像进行三维处理,获得立体图像,可以更直观地观察结构关系。容积重建(VR)
03关键解剖层面
颅底层面骨性结构包括额骨、筛骨和蝶骨的前部,呈扁平状,内有筛孔和筛窦。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颅盖骨位于颅底中部,由蝶骨、颞骨和颧骨构成,内有垂体窝、海绵窦等重要结构。主要由枕骨和颞骨岩部构成,形状不规则,内有小脑和脑干等重要结构。包括顶骨、额骨、枕骨等,构成颅腔的顶部和侧壁,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
基底节区层面解析基底节包括纹状体、丘脑和底丘脑等结构,是大脑皮层下重要的运动、感觉调节中枢脑位于大脑的中心位置,是重要的感觉传导通路和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参与运动控制和调节,同时也是大脑皮层与脑干之间的信息传导通道。底丘脑位于丘脑下方,是中脑与间脑之间的连接部分,参与调节睡眠、觉醒和自主神经等功能。
脑室系统层面特征脑室系统层面特征脑室系统第三脑室侧脑室第四脑室由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和它们之间的通道组成,是大脑内部的液体循环通道。位于大脑半球内,是脑脊液的主要储存场所,同时参与脑组织的代谢和营养物质的交换。位于两侧丘脑之间,是脑脊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同时也与大脑内部的血管和神经纤维束相连。位于脑干与小脑之间,是脑脊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的最后通道,同时也参与调节脑脊液的压力和成分。
04血管断面识别
Willis环显示技巧01动脉显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前、后交通动脉等组成的Willis环,可在CT图像上清晰显示。调整窗宽和窗位,以增强图像对比度,有助于识别。02静脉显示大脑大静脉及其主要属支静脉,如大脑内静脉、大脑下静脉等,也可在CT图像上观察到。通常静脉显示为低密度影,需仔细分辨。
静脉窦在CT图像上呈现为脑表面或脑内的低密度区,具有特定的形态和走行。如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等,可根据其形态进行识别。形态识别静脉窦辨别要点静脉窦位于脑深部,与脑表面有一定距离。通过观察静脉窦与脑表面结构的关系,可确定其大致位置。位置确定
微小血管伪影处理通过调整图像参数,如提高分辨率、增强对比度等,可减小微小血管伪影的干扰。同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从多个角度观察血管结构,也有助于识别真伪。图像处理在观察微小血管时,需结合周围组织结构进行综合分析。正常血管走行自然、分支规则,而伪影往往表现为不规则的线状影或点状影,需仔细辨别。鉴别技巧
05病理征象分析
出血灶定位方法观察出血灶的位置通过头颅CT影像,观察出血灶在脑组织中的具体位置,包括出血灶的大小、形状和分布情况。01根据CT影像中的血管结构,识别出血灶周围的主要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02出血灶与脑室的关系观察出血灶与脑室的关系,确定出血是否破入脑室,以及脑室受压的程度。03识别血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