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输出与计算》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小学信息科技六年级(全一册)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
学生能够敏锐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输入输出与计算现象,如手机扫码支付、智能音箱语音交互、自动售货机交易等,理解这些现象背后信息流动和处理的本质,形成主动关注信息科技应用的意识。
在面对各类信息系统和设备时,能迅速识别其中的输入输出方式,思考不同输入输出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具备从信息角度分析问题的敏感性和主动性。
认识到输入输出与计算在不同领域的重要性和差异性,了解其对社会发展、生活方式变革的推动作用,增强对信息科技价值的认同感。
计算思维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将复杂的输入输出与计算过程分解为简单的步骤,学会抽象出关键要素和逻辑关系,构建解决问题的计算模型。
培养学生运用算法思维设计输入输出流程,能够根据具体需求规划合理的输入内容、计算规则和输出形式,提高问题解决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对不同的输入输出与计算方案进行比较、优化,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灵活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数字工具自主探究输入输出与计算的相关知识,学会筛选、整理和分析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在小组合作项目中,学生能够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输入输出设计、计算模拟和成果展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数字化创新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数字化技术,提出新颖的输入输出与计算应用创意,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
信息社会责任
让学生了解输入输出与计算技术在保障信息安全、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认识到不当使用可能带来的风险,如个人信息泄露、算法偏见等,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意识,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合法、合规地使用信息资源和技术。
引导学生关注输入输出与计算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技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输入、输出和计算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及其功能,如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以及它们与计算过程的关系。
能够分析简单信息系统中的输入输出与计算过程,用清晰的语言描述信息的流动和处理过程,例如自动取款机的操作流程。
通过实践操作,学会设计简单的输入输出与计算方案,如利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计算并输出结果,或使用图形化编程工具实现简单的交互功能。
教学难点
理解抽象的计算概念以及它与输入输出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复杂信息系统中,计算如何根据输入生成准确的输出。
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设计合理的输入输出流程,解决实际问题中遇到的逻辑错误和数据处理问题,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输入输出与计算知识,综合考虑信息安全、用户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设计出实用、创新的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展示生活场景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生动的生活场景视频,如超市收银员扫描商品条码结账、学生在电脑上输入文字完成作文并打印输出、智能家居系统根据语音指令调节室内温度等。
师问:“同学们,在这些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信息的‘进入’和‘出来’呢?这些‘进入’和‘出来’又和什么有关呢?”
生答:“扫描商品条码是信息进入,打印作文是信息出来,它们好像和计算有关……”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通过直观的视频展示,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输入输出与计算现象,为后续教学奠定感性认识基础。
引发思考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果没有这些信息的‘进入’和‘出来’,以及背后的计算,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输入输出与计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其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知识讲解
讲解基本概念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输入”“输出”“计算”,向学生讲解:“输入就是我们向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指令等信息;输出是信息系统经过处理后反馈给我们的结果;而计算则是信息系统对输入进行处理的过程,它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算法,将输入转化为我们需要的输出。”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以计算器为例,现场演示在计算器上输入数字和运算符号(输入),计算器显示计算结果(输出),并解释计算器内部进行的加减乘除运算(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明确输入、输出和计算的基本概念,通过具体的实物演示,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介绍常见设备
教师展示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图片,如键盘、鼠标、麦克风、摄像头、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