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习报告
目录
实习目的与任务
实习区域地质概况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技术
典型地质现象认识与讨论
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实践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建议
01
实习目的与任务
Chapter
01
加深对地质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地质环境中。
02
03
04
培养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并掌握地质调查、勘探和取样等基本技能。
了解地质工作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的应用,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实习目的
01
02
04
实习任务
对实习区域进行地质踏勘,观察和描述地层、岩石、构造等地质现象。
绘制地质素描图、剖面图等图件,记录并整理实习期间所见所闻。
采集岩石、矿物等样品,进行室内鉴定和分析。
结合实习区域的地质特征,分析区域地质发展历史和地质作用过程。
03
遵守实习纪律和安全规定,服从领队老师的安排和指导。
认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习中所见的地质现象,积极思考和提问。
熟练掌握地质调查、勘探和取样等基本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独立完成实习报告,准确、完整地反映实习内容和成果。
01
02
03
04
02
实习区域地质概况
Chapter
实习区域位于某大型沉积盆地内,具有复杂的构造和沉积历史。
该区域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
实习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均有分布,岩性复杂多变。
区域地质背景
实习区域内出露的地层包括砂岩、泥岩、灰岩、页岩等多种类型。
泥岩则主要分布在湖泊相和海洋相沉积环境中,呈灰黑色或深灰色,质地细腻。
砂岩主要分布在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沉积环境中,呈灰白色或黄褐色,粒度较粗。
灰岩主要分布在海相沉积环境中,呈灰白色或浅灰色,质地较坚硬。
地层岩性特征
褶皱构造主要表现为背斜和向斜,形态各异,规模不一。
节理构造则表现为岩石中的裂隙,对岩石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的入渗。
实习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有重要影响。
实习区域内的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砂岩和灰岩的裂隙和溶洞中。
地下水的排泄方式则主要是通过河流和泉水等形式排出地表。
03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技术
Chapter
掌握各种岩石的类型、特征、成因及相互关系。
岩石学观察
地层学分析
构造地质学应用
识别不同地层、岩性、化石和沉积构造,推断地质年代和沉积环境。
观察和描述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如褶皱、断裂、节理等,分析其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
03
02
01
野外观察与描述技术
选择代表性岩石样品,注意样品的新鲜程度、风化程度和污染情况。
岩石样品采集
根据研究需要采集不同深度和类型的土壤和水样。
土壤和水样采集
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编号、记录、包装和保存,以便后续实验室分析。
样品处理与保存
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
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如比例尺、等高线、坐标系统等。
地形图判读
根据野外观察结果,绘制地质图,包括地层、岩性、构造等要素。
地质图绘制
选择典型地质剖面,绘制地质剖面图,展示地质体的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
地质剖面图制作
遥感影像处理
掌握遥感影像的处理方法,如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图像增强等。
遥感影像获取
了解遥感影像的获取方式和数据类型,如卫星遥感、航空摄影等。
遥感地质解译
根据遥感影像的特征和规律,解译地质信息,如岩性、构造、地貌等。同时结合野外实地验证,提高解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遥感影像解译应用
04
典型地质现象认识与讨论
Chapter
岩浆岩定义与分类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根据岩浆冷却凝固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大类。
岩浆岩成因
岩浆岩的形成与地壳内部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是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的熔融体,在地壳运动中,岩浆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上升,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冷却凝固,形成各种岩浆岩。
岩浆岩特征
岩浆岩具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其颜色、密度、硬度等物理性质因矿物成分和冷却速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岩浆岩认识及成因探讨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过外力搬运所形成的岩石。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成分的不同,沉积岩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碎屑岩、碳酸盐岩、硅质岩等。
沉积岩的形成与地表的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密切相关。风化剥蚀作用将先成岩破坏成碎屑物质,搬运作用将这些碎屑物质搬运到合适的位置,沉积作用则使这些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过外力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其颜色、密度、硬度等物理性质因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成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此外,沉积岩中常含有化石和生物遗迹等特征。
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