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伐檀
《伐檀》一诗出自《诗经》,为《国风·魏风》的一首,是魏国的民歌,共3章,有27句,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责问,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的力量。另外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最早的杂言诗的典型。的责问,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字音
涟(lián)猗(yī)稼(jià)穑(sè)廛(chán)
瞻(zhān)县(xuán)貆(huán)漘(chún)囷(qūn)
飧(sūn)
二.词义
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置:同“寘”,放置。
干:水边。
涟:即澜。猗:义同“兮”,语气助词。
稼:播种。
穑:收获。
胡:为什么。
禾:谷物.
三百:意为很多,并非实数。
廛:通“缠”,古代的度量单位,三百廛就是三百束。
狩:冬猎。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县:通“悬”,悬挂。
貆:猪獾。也有说是幼小的貉。
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
辐:车轮上的辐条。
直:水流的直波。
亿:通“束”。
瞻:向前或向上看。
特:三岁大兽
漘:水边。
沦:小波纹。
囷: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飧:熟食,此泛指吃饭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lián)猗(yī)。
不稼(jià)不穑(sè),胡取禾三百廛(chán)兮?
不狩不猎,胡瞻(zhān)尔庭有县(xuán)貆(huán)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chún)兮。
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qūn)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sūn)兮!
、
这里将此篇作为反剥削诗歌看,对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及诗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难以确认,姑且保留《诗经选注》的看法,即: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问责。
坎坎的砍伐檀树,砍下来放置到河的岸边,河水清清微波粼粼。不播种不收割,为何能获得三百农夫所耕田的谷?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望见你庭院悬挂猪獾啊?那些统治者啊,不会不劳而获啊!
坎坎的砍取制作辐条的木材,砍下来放置在河边啊。河水清清随波而流。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要获取十万捆禾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挂三岁的兽啊?那些统治者啊,不会白吃饭啊!
坎坎的砍取制作车轮的木材啊,砍好堆放到河边上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要获取三百囤的谷子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望见你庭院悬挂着鹌鹑啊?那些统治者啊,可不是白吃饭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