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单孔胸腔镜联合硬质支气管镜治疗罕见成人气管异物的护理》
引言
气管异物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成人气管异物相对儿童发病率较低,但因其症状隐匿、诊断困难等特点,处理不当易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传统治疗方法有直接喉镜下异物取出术、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等,但对于一些特殊位置、形态的异物,传统方法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单孔胸腔镜联合硬质支气管镜治疗为罕见成人气管异物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优质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1例单孔胸腔镜联合硬质支气管镜治疗罕见成人气管异物患者的护理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45岁,因“反复咳嗽、咳痰伴呼吸困难3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为白色黏痰,量不多,伴有活动后呼吸困难,症状逐渐加重。在外院行胸部CT检查提示气管内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气管中段有一异物嵌顿,形状不规则,质地坚硬,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检查结果,诊断为气管异物。经多学科会诊讨论,决定采用单孔胸腔镜联合硬质支气管镜治疗。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
患者因反复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且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存在担忧,心理负担较重。责任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向其介绍气管异物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及成功案例,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单孔胸腔镜联合硬质支气管镜治疗的过程、优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呼吸道准备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训练,以利于术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鼓励患者多饮水,稀释痰液。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使用氨溴索等药物,促进痰液排出。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术前常规准备
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等,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排除手术禁忌证。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训练,以适应术后卧床的需要。术前禁食8小时、禁水4小时,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窒息。做好皮肤准备,清洁手术区域皮肤,防止感染。
术中护理
配合麻醉
巡回护士协助麻醉医生进行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确保气道通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并处理麻醉相关的并发症。
器械准备与配合
洗手护士提前准备好单孔胸腔镜和硬质支气管镜手术所需的器械和物品,确保器械性能良好。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准确传递器械,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操作。密切观察手术进展情况,及时提供所需的物品和支持。
病情观察
巡回护士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防止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同时,与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手术进展和患者的病情变化。
术后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
患者返回病房后,立即连接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面色、口唇颜色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术后护理的关键。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吸痰等处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有无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同时,注意观察痰液的颜色、量、性质等,如有血性痰液或痰液量突然增多等情况,应警惕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
单孔胸腔镜术后常规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以排出胸腔内的气体和液体,促进肺复张。护理人员应妥善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管,防止其扭曲、受压、脱落。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等,每小时记录一次。如引流液量突然增多、颜色鲜红或出现大量气泡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同时,注意观察引流管周围皮肤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定期更换引流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疼痛护理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进行评分。对于轻度疼痛患者,可通过与患者聊天、播放音乐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缓解疼痛。对于中度以上疼痛患者,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治疗,如布洛芬、曲马多等,并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减轻疼痛。
饮食护理
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可先给予少量温开水,如无不适,可逐渐过渡到流食、半流食,最后恢复普食。饮食应富含营养、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鼓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出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胸腔闭式引流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