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鼻咽癌气管切开病人的个案护理》
一、引言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对于一些鼻咽癌患者,由于肿瘤侵犯、放疗后组织水肿等原因,可能导致气道梗阻,此时气管切开成为挽救生命、保证气道通畅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病人的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和预后。下面将详细介绍1例鼻咽癌气管切开病人的个案护理情况。
二、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6岁,因“反复涕中带血3个月,伴颈部肿物1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涕中带血,为暗红色血丝,无鼻塞、头痛等不适,未予重视。1个月前发现颈部肿物,约核桃大小,无疼痛、压痛,遂来我院就诊。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电子鼻咽镜检查发现鼻咽部顶后壁肿物,病理活检确诊为鼻咽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颈部CT提示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接受了诱导化疗2周期,化疗方案为顺铂+氟尿嘧啶。化疗后患者出现严重的口腔黏膜反应、吞咽困难,且颈部肿物略有增大,压迫气道,出现呼吸困难症状。为保证气道通畅,紧急行气管切开术。
三、护理评估
(一)生理评估
1.生命体征: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体温38.2℃,脉搏98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30/80mmHg。体温升高可能与手术创伤、气道感染等因素有关。
2.气道情况:气管切开处敷料有少量渗血,气管套管固定牢固,套管通畅,内有少量白色黏痰。患者呼吸稍促,可闻及痰鸣音。
3.营养状况:患者因吞咽困难,近期体重下降约5kg,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0g/L,存在轻度营养不良。
4.口腔情况:口腔黏膜多处溃疡,有白色假膜覆盖,疼痛明显,影响进食。
(二)心理评估
患者对气管切开存在恐惧和焦虑情绪,担心手术效果及预后,对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同时,由于沟通障碍(气管切开后不能正常发声),患者表现出烦躁、抑郁等情绪。
(三)社会支持系统评估
患者家属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愿意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但缺乏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四、护理诊断
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气管切开后气道分泌物增多、痰液黏稠及患者咳嗽无力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气管切开后气道与外界直接相通、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吞咽困难、食欲减退及机体消耗增加有关。
4.语言沟通障碍:与气管切开后不能正常发声有关。
5.焦虑/恐惧:与对气管切开手术的不了解、担心预后及生活质量下降有关。
6.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气管切开处敷料刺激、痰液污染及长期卧床有关。
五、护理措施
(一)气道护理
1.气管套管护理
-保持气管套管通畅,每4-6小时清洗内套管1次,清洗时先将内套管轻轻拔出,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晾干后再插入外套管内。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防止感染。
-密切观察气管套管周围有无渗血、皮下气肿等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定期更换气管套管的固定带,保持固定带松紧适宜,以能容纳1指为宜,防止套管移位或脱出。
2.呼吸道湿化
-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湿化液选用0.45%氯化钠溶液,根据患者痰液的黏稠度调整湿化液的滴速,一般为4-6ml/h。
-雾化吸入每日2-3次,选用氨溴索、布地奈德等药物,以稀释痰液、减轻气道炎症。
3.吸痰护理
-严格掌握吸痰指征,当患者出现咳嗽、呼吸音增粗、气道压力升高或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时,应及时吸痰。
-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管的外径不超过气管套管内径的1/2。
-吸痰动作要轻柔、迅速,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以免引起缺氧。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吸氧2-3分钟。
-密切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和量,若痰液出现异味、颜色异常等情况,应及时留取痰液标本送检。
(二)预防感染
1.病室环境管理
-将患者安置在单人病房,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
-病室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0%-60%。
-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桌面等物体表面2次。
2.气管切开处护理
-保持气管切开处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一般每日更换敷料1-2次。
-换药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先用碘伏消毒切口周围皮肤,然后覆盖无菌纱布。
3.口腔护理
-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3次,选用合适的口腔护理液,如生理盐水、碳酸氢钠溶液等。
-观察口腔黏膜情况,若有溃疡、感染等情况,可遵医嘱局部使用药物治疗。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