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腰椎软骨肉瘤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案护理
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男,45岁,因“腰部疼痛伴活动受限6个月”入院。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稍缓解,未予重视及正规治疗。近1个月来,腰部疼痛症状逐渐加重,伴有双下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遂来我院就诊。
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0/80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腰部生理曲度变直,腰椎活动明显受限,L3-L5棘突及椎旁压痛(+),叩击痛(+),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腱、跟腱反射减弱,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
辅助检查:腰椎X线片提示L3-L5椎体骨质破坏;腰椎CT及MRI检查显示L3-L5椎体及附件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软骨肉瘤可能。全身骨扫描未见其他部位骨转移病灶。完善相关检查后,排除手术禁忌证,在全身麻醉下行“L3-L5腰椎软骨肉瘤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安返病房。
术后早期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患者返回病房,立即给予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术后2小时内,患者体温37.2℃,脉搏8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8/82mmHg,各项生命体征基本正常。
切口护理
术后切口处用无菌敷料覆盖,并用腹带加压包扎。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若发现切口敷料有渗血或渗液,应及时更换,并记录渗血、渗液的量、颜色及性质。术后6小时内,切口敷料有少量淡红色渗血,考虑为手术创面少量渗血,属正常现象,及时更换了切口敷料。
引流管护理
患者术后留置了切口引流管,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堵塞。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术后当天,引流液为血性,量约200ml,之后引流液颜色逐渐变淡,量逐渐减少。在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日更换引流袋。
体位护理
术后患者需平卧硬板床,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每2小时协助患者轴向翻身一次,防止压疮发生。翻身时注意保持患者身体的直线位,避免脊柱扭曲。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的主动和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疼痛护理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进行评分。术后患者疼痛评分为6分,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治疗,如地佐辛注射液5mg肌肉注射。同时,采取心理护理、分散注意力等方法缓解患者的疼痛。经过处理后,患者疼痛症状有所缓解,疼痛评分降至3分。
切口感染的观察与发现
早期观察
术后第3天,患者体温逐渐升高至38.5℃,切口处疼痛较前加重,且有压痛。观察切口敷料可见少量淡黄色渗液,考虑可能存在切口感染的迹象。立即通知医生,并遵医嘱抽取切口渗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同时复查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3×10?/L,中性粒细胞比例85%,均高于正常范围,进一步支持切口感染的诊断。
感染加重表现
术后第5天,患者体温持续升高,最高达39.2℃,切口处红肿明显,压痛加剧,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从切口流出。此时细菌培养结果回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对万古霉素敏感。
感染期护理措施
切口处理
1.清创换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对切口进行清创处理。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去除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然后用碘伏消毒切口周围皮肤。根据切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进行覆盖,如藻酸盐敷料可吸收渗液,促进伤口愈合。每天换药1-2次,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2.局部引流:由于切口感染后渗液较多,为了保持引流通畅,在清创后放置了引流条。定期更换引流条,确保引流通畅,防止渗液积聚导致感染加重。
抗感染治疗护理
1.遵医嘱用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遵医嘱给予患者万古霉素静脉滴注进行抗感染治疗。严格按照药物的使用说明和时间要求进行给药,确保药物的疗效。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等。
2.观察治疗效果:在抗感染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切口愈合情况及血常规指标。经过3天的抗感染治疗,患者体温逐渐下降至37.5℃左右,切口处红肿减轻,脓性分泌物减少,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也有所下降,说明抗感染治疗有效。
营养支持护理
1.评估营养状况:患者由于手术创伤及切口感染,身体消耗较大,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因此,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血清白蛋白水平等。患者术前体重65kg,术后第7天体重降至62kg,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0g/L,提示存在轻度营养不良。
2.制定营养计划: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