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踝骨折诊疗专家共识2025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四肢骨折之一,其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
4%~9%。美国踝关节骨折的发病率高达每年4.22/10000。Earle千
1828年首次描述了踝关节骨折脱位中胫骨远端后缘骨折,而后Destot
提出了后踝骨折的概念。后踝骨折占所有踝关节骨折的7%~44%。孤
立性后踝骨折较为罕见,文献亦少有报道。多数后踝骨折伴有内踝或外
踝骨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的普遍应用,临床
医师对后踝骨折的形态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但是关千后踝骨折的损
伤机制骨折分型手术指征以及内固定方式在临床上仍存在争议,尚
缺乏共识。
后踝骨折发病率高,治疗不当会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和创伤性关节炎等并
发症,为了更好地治疗后踝骨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
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足踝专家工作委员会共同组
织国内知名足踝外科专家,根据公开发表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既往临床
经验,经反复讨论后总结撰写本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和相关学科医师
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和应用。
一、损伤机制及病理形态学变化
后踝骨折常由扭转暴力垂直-扭转暴力或垂直暴力引起,骨折形态包
括单骨折块骨折和多骨折块骨折,骨折形态与损伤机制相关。扭转暴力
是最常见的损伤机制,主要由下胫胖后韧带的牵拉导致后踝骨折,常为
单骨折块骨折,骨块的形态可以是小壳样、累及胫骨后结节的后外侧骨
块(Volkmann骨块)或累及胫后肌睢睢沟的后外侧大骨块,而骨块形
态学上的差异是由下胫胖后韧带不同的纤维束牵拉所导致。垂直-扭转
暴力引起的后踝骨折被Hansen首次命名为后pilon骨折,临床上亦称
之为后pilon样骨折,但目前临床上对千该类型的确切定义及损伤机制
还存在争议,其主要特征是后踝关节面嵌入骨块、后踝骨折线累及内踝、
后侧不稳定、常见距骨半脱位/脱位。也有学者提出,扭转暴力可以使
距骨旋转撞击后踝引起骨折。在足距屈位时,垂直暴力直接作用千距骨,
使其撞击后踝也可引起后pilon骨折,并表现为伴有横行或弧形骨折线
的单一后侧骨块。
二、诊
断与分型
2.1诊断
后踝骨折的诊断需要在理解损伤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影像学方法进行综
合诊断与评估。X线检查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后踝骨折的踝关节
正位和踝穴位X线片可表现为"碎片征”或“尖刺征”,当后踝骨折累
及内踝后侧时可出现“双影征",提示后pilon骨折;踝关节侧位X线
片可见胫骨远端后缘的骨折。
CT可以评估后踝骨折的形态特征。矢状面CT可以评估主要骨折线的
形态、骨折移位程度、关节面台阶与间隙,以及是否存在关节面压缩和
嵌入骨块等;横断面CT可以评估后踝骨折累及关节面范围、关节内骨
块数量、骨折线内侧延伸程度等,是目前后踝骨折分型的主要参考依据。
CT三维重建则可以直观地显示后踝骨折的形态,为手术决策提供参照。
MRI不作为后踝骨折的常规检查方法,但对千高度怀疑可能合并后踝骨
折或一些隐匿性后踝骨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2分型
后踝骨折的分型均为基千CT的分型系统。Haraguchi分型是后踝骨折
最早的分型系统:I型为后外侧斜型,II型为水平内侧延伸型,田型为
ticek-Rammet
小壳型。Barnl分型重点关注是否累及胖切迹:1型为
脯切迹完整的切迹外骨折;2型为累及1/4-1/3胖切迹的后外侧骨折;
3型为伴有后内侧骨折的两部分骨折;4型为累及1/3以上胖切迹的后
外侧骨折;5型为其他不规则骨折与骨质琉松骨折。Mason分型基千
损伤严重程度和损伤机制:1型为关节外撕脱骨折;2A型为胫骨后外
侧骨块;2B型为2A型基础上合并后内侧骨块;3型为累及整个穹隆后
方的冠状面骨折线。相关研究显示,上述3种后踝骨折分型的组内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