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钟步行实验康复护理评估技术操作指引
一、目的
通过让患者在6分钟内尽可能行走,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心肺功能,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判断康复效果以及评估患者预后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可用于发现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如呼吸困难、胸痛、头晕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患有慢性心肺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等)、肌肉骨骼疾病(如关节炎等)以及其他可能影响运动耐力的疾病患者,以评估其运动能力和心肺储备功能。
三、操作前准备
1.环境准备
选择一条平坦、地面干燥、无障碍物的走廊,长度至少为30米。在走廊两端设置明显的标记,如锥形桶或彩色胶带,以便患者明确折返点。同时,确保走廊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周围环境安静,尽量减少外界干扰。
2.物品准备
-秒表:用于准确记录6分钟的步行时间。
-计步器(可选):辅助记录患者行走的步数。
-椅子:放置在走廊一端,供患者在试验过程中休息使用。
-氧气装置:配备合适的氧气源及吸氧设备,如氧气瓶、氧气袋和吸氧面罩或鼻导管,以应对患者在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呼吸困难等紧急情况。
-急救药品和设备:准备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品,以及血压计、听诊器等基本的急救设备,确保在患者出现不适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步行距离、心率、血压、自觉症状等相关数据。
3.人员准备
-护士应具备专业的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熟悉6分钟步行实验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6分钟步行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和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消除他们的顾虑。
4.患者准备
-患者应穿着舒适的衣服和鞋子,避免穿着过于紧身或厚重的衣物,以免影响步行。
-试验前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吸烟、饮酒和进食过饱,可在试验前休息10-15分钟,以确保身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测量并记录患者试验前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如有无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
四、操作步骤
1.起始位置
让患者站立在走廊一端的标记线后,告知患者在6分钟内尽可能快地行走,但不要奔跑或冲刺。可以步行、慢走或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当休息,以能坚持走完6分钟为宜。
2.开始计时
启动秒表,同时告诉患者“开始”,此时患者开始步行。护士应在旁边密切观察患者的步行情况,包括步行速度、步态、呼吸状况等,并及时记录患者的相关表现。
3.中间观察
在步行过程中,护士每隔1分钟提醒患者剩余时间,如“已经过去1分钟,还剩5分钟”等。观察患者有无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加重、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的不适,应询问患者的感受,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暂停试验。若患者需要休息,让患者坐在预先准备好的椅子上休息,同时继续计时。
4.结束计时
当秒表计时达到6分钟时,立即喊“停止”,让患者停止步行。此时,记录患者最终到达的位置,测量并记录患者在6分钟内行走的总距离。
5.测量生命体征
测量并记录患者试验后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询问患者试验后的自觉症状,如有无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并观察患者的面色、口唇颜色等。
五、记录内容
1.患者基本信息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等。
2.试验前情况
记录试验前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自觉症状等。
3.试验过程情况
记录患者在步行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有休息、休息次数和时间、有无出现不适症状及症状表现等。
4.试验结果
记录患者6分钟内行走的总距离、试验后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自觉症状等。
六、结果评估
1.步行距离评估
参考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正常参考值,对患者的步行距离进行评估。一般来说,健康成年人6分钟步行距离约为400-700米。如果患者的步行距离低于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正常参考值,提示患者的运动耐力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
2.心肺功能评估
结合患者试验前后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变化以及自觉症状,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如果患者在试验过程中出现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异常波动、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提示患者的心肺功能可能较差。
3.综合评估
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诊断、步行距离、心肺功能评估结果以及患者的自觉症状等因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对于步行距离较短、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可适当增加有氧运动训练,如散步、太极拳等,并加强呼吸功能训练;对于存在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应进一步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七、注意事项
1.安全保障
在试验过程中,护士应始终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