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AGEpagenumberpagenumber页,共NUMPAGESnumberofpagesnumberofpages页
江西省南昌新民外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
1.先秦有很多关于“百姓”一词的记载,如《尚书·尧典》中“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孔传中“百姓,百官”;《诗经》中“群黎百姓”;《毛传》中“百姓,官族姓也”;《国语·楚语下》中“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材料中“百姓”一词的演变()
A.表明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B.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说明周王权威受到挑战 D.深受“百家争鸣”的影响
2.有史学家说: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道路,这便利了中国与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该评述是基于蒙古人的西征(????)
A.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改善了中国与世界的交通
C.扩大了统一国家的疆域 D.促进了基督教在华的传播
3.1864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郑观应阅后写道:“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认为中国应加入国际法体系。甲午战前,郑观应感叹说:“公法仍凭虚理······是故有国者,唯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该思想变化说明郑观应()
A.主张借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 B.认识到民众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C.强调国际法不适应当时的中国 D.反思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观
4.1879~1880年,为解决“交收伊犁一案”,清政府赴俄国使团首次采行了电报方式同中央政府沟通联络,即总理衙门将电奏内容翻译后,交军机处呈进预览;电旨下达后,再由总理衙门交相关大臣。此后该方式被经常使用。这有助于(????)
A.抛弃闭关自守政策 B.缓解清朝的边疆危机
C.维系清政府的统治 D.开启外交近代化进程
5.19世纪末,从京师到地方,从沿海到内地,各地学堂、书院如天津中西学堂、广州时敏学堂、山东大学堂、江西省城书院、河南大梁书院等,都陆续添设了“外国史志”课程,增加了世界历史知识的教学内容。这体现了(????)
A.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B.传统知识体系的结构变革
C.文化传承载体的变化 D.学校分科教育系统的完备
6.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发布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海海域发现两艘大型古代沉船,初步判断时间分别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与弘治年间(1488-1505)。出水文物共提取出陶器、瓷器、原木等982件套,部分瓷器带有“福”“正”“太平”“吴文制造”等底款。此次考古发掘可用于研究(????)
①中国瓷器业的发展状况?????????????????②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
③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图?????????????????④否定海禁政策的真实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我国18项遗产地在保护地质遗迹、山岳、森林、湖泊、珍稀濒危生物物种的同时,还保护了200多个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平均每年为当地带来超过140亿元的旅游收入。这反映出我国(????)
A.文物保护工作得到民众认可 B.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
C.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趋向完善 D.文化事业服务于经济建设
8.公元前2000-前1000年左右,使用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迁徙到欧洲、印度等广大地区,猛烈冲击爱琴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并最终形成了创建第二代文明的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印度人等。材料说明(????)
A.民族迁徙推动文明发展 B.冲突成为文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C.游牧民族文明较为先进 D.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加有优势
9.公元前4千纪末,西亚的苏美尔语、阿卡德语、阿拉米语先后成为地中海东岸地区的通用语言,3世纪左右,这些语言仅限于神庙祭司在祭祀、教学和学术研究时使用。这主要是因为(????)
A.宗教信仰的转变
B.军事征服的影响
C.统一帝国的分裂
D.新式文字的发明
10.希罗多德通过描述希腊与波斯的冲突,将历史从神话中独立出来,强调事实的真实性,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树立了典范。而在修昔底德笔下,神谕、预兆以及其他超自然的因素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对事件的因果关系、人类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人类活动动机的详尽记录和深入分析。这表明古希腊史学()
A.渗透了一定的理性精神B.蕴含着普世主义的情怀
C.注重史书编纂体裁创新D.恪守辩证唯物主义原则
11.埃及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的罗塞塔石碑是用古埃及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希腊语三种文字书写的;孔雀帝国的阿育王在发布诏令时,也用到希腊语等多种语言。对此分析合理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