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生兼职争议:160元一天的劳动真的丢人吗?
160元一天的兼职,真的丢人吗?
2025年的夏天,我在一家咖啡店遇到了小张。他穿着印有某快餐品牌Logo的T恤,正熟练地给顾客打包汉堡。见我认出他,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暑假闲着也是闲着,赚点零花钱。”
小张是某985大学的大三学生,在朋友圈里晒过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也发过辩论赛获奖的照片。但此刻,他站在快餐店的柜台后,时薪20元,一天工作8小时,收入160元。
“同学知道你在做这个吗?”我问他。
“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他挠挠头,“其实我也纠结过,怕别人觉得‘名校生干这个掉价’。”
“体面”的枷锁,是谁给的?
小张的犹豫并不罕见。在社交媒体上,“大学生兼职”的话题下,总能看到类似的争议:
-“211学生送外卖?书白读了!”
-“时薪20块?不如躺宿舍打游戏。”
-“我室友做家教一小时150,你这纯属浪费时间。”
这些声音背后,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高学历必须匹配“高门槛”的工作,否则就是“掉价”。仿佛读书是为了摆脱体力劳动,而不是为了多一种人生选择。
但现实是,2025年的就业市场依然残酷。考研考公竞争激烈,实习岗位僧多粥少,许多学生甚至要付费“买”实习机会。相比之下,能日结160元的兼职,反而成了某种“确定性”——它不承诺未来,但至少能让你今天吃饱饭。
160元,能买到什么?
我曾问过几位做过基础兼职的大学生,这笔钱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小琳(大二,奶茶店兼职):“一天160,一个月能攒3000多。下学期的教材和考证报名费不用再找家里要了。”
-阿杰(研一,送快递):“导师项目没补助,但我想给女朋友过个像样的生日。跑一周腿,够买条项链了。”
-小雨(应届生,商场促销):“面试路费太贵,这份兼职让我能继续留在城里找工作。”
这些答案里,没有“丢人”,只有生存的务实和责任的觉醒。当“孔乙己的长衫”被舆论反复咀嚼时,这些年轻人早已默默卷起袖子,把手弄脏。
“兼职”不等于“认输”
有人会说:“兼职可以,但要选‘有含金量’的!”仿佛只有大厂实习、名企PTA才算“正确选择”。但现实是:
1.资源不平等:一线城市学生能轻松找到高端实习,而小城学生可能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2.时间不自由:备考、课业、家庭负担……很多人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赚钱。
3.需求不同:有人需要履历镀金,有人只是急需交房租。
2025年,某双非院校曾发起调查,43%的学生表示做过基础兼职,其中超半数隐瞒了经历——“怕被嘲笑”。这种羞耻感,恰恰是社会对“价值”的畸形定义造成的。
写在最后:劳动本身,就值得尊重
回看小张的故事:他在快餐店学会了高效协作,在投诉处理中练就了情绪管理——这些软技能,未来或许比某个实习证明更实用。
160元一天的兼职丢人吗?
当你用双手挣来干净的钱;
当你为家人减轻一丝负担;
当你在劳动中看清生活的真相……
这世上就没有丢人的活法。
(完)
---
字数统计:约1350字
结构提示:
1.用真实场景切入,引发共情
2.拆解“丢人”背后的社会心理
3.通过案例展示兼职的实际意义
4.反驳精英主义叙事,强调多元价值
5.结尾升华,回归劳动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