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风景园林基础考研资料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docx
文件大小:46.81 KB
总页数:18 页
更新时间:2025-06-11
总字数:约1.01万字
文档摘要

风景园林基础考研资料试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30题)

1、儿童专用活动场所的护栏,垂直杆件间净距不应大于多少米?

A.0.11

B.0.15

C.0.18

D.0.21

【答案】:A

解析:儿童专用活动场所的护栏垂直杆件间净距不应大于0.11m,这是为保障儿童安全,防止儿童身体穿过栏杆而导致危险情况发生所规定的标准距离。

2、单选题:以下对于壤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质地较均匀

B.物理性质良好

C.结构致密

D.通气透水

【答案】:B

解析:壤土是一种土类,其特点是质地较均匀,通气透水,但结构并不致密。而物理性质良好并不是壤土区别于其他土类的典型表述,不能作为对壤土的准确描述,所以不正确的描述选B。

3、枝痕是花枝或小的营养枝脱落后留下的痕迹,枝痕似眼的成为其识别的特征之一。A、杨梅B、石楠C、含笑D、乐吕含笑

【答案】:乐吕含笑

【解析】题干明确指出枝痕是花枝或小的营养枝脱落后留下的痕迹,且枝痕似眼的某种植物成为识别特征之一。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乐吕含笑符合描述,可作为枝痕似眼这一特征的识别植物。

4、在季节性冰冻地区,地下水位高,粉砂性土基由于毛细管的作用,水分上升到路面下,冬季在路面下形成冰粒,体积增大,路面会隆起,到春季上层冻土融化,而下层尚未融化,使土基变成湿软的橡皮状,路面承载力下降,这时如果车辆通过,路面下陷,邻近部分隆起,并将泥土从裂缝中挤出来,使路面破坏,这种现象叫

A.裂缝

B.凹陷

C.啃边

D.翻浆

【答案】:D

解析:在季节性冰冻地区,地下水位高,粉砂性土基因毛细管作用使水分上升到路面下,冬季路面下形成冰粒体积增大导致路面隆起,春季上层冻土融化而下层未融,土基变成湿软橡皮状致使路面承载力下降,此时车辆通过会使路面下陷、邻近部分隆起并将泥土从裂缝中挤出,这种现象叫做翻浆。而裂缝是指路面出现开裂的情况;凹陷主要是指路面局部出现下凹;啃边是路面边缘被啃蚀破坏的现象。所以本题应选D。

5、单选题:以下哪种植物开花时气味难闻,但适应性强,是很好的园林绿化树种?

A.石楠

B.溲疏

C.紫楠

D.红楠

【答案】:A

解析:石楠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耐干旱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是常用的园林绿化树种。然而,石楠开花时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溲疏花朵通常洁白素雅,具有一定观赏价值,且无明显难闻气味;紫楠和红楠主要以其木材及树形等方面在园林中有一定应用,开花时也没有气味难闻的特点。所以答案选石楠。

6、花灌木整地的深度一般为

A.10~15cm

B.20~30cm

C.40~50cm

D.60cm以上

【答案】:C

解析:花灌木的根系相较于草本植物更为发达,需要较深的土层来扎根生长和吸收养分。通常其整地深度需要达到40-50cm,这样可以为花灌木的根系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有利于植株的健康生长。10-15cm深度过浅,不能满足花灌木根系生长需求;20-30cm一般是一些草本植物或浅根性植物的整地深度;60cm以上对于大多数花灌木来说,并非普遍需要的深度,且过度深耕会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和成本。所以花灌木整地的深度一般为40-50cm。

7、单选题:以下哪种是观赏价值较高的花木,宜丛植,不适宜孤植

A.十大功劳

B.红花檵木

C.西府海棠

D.小叶女贞

【答案】:B

【解析】红花檵木姿态优美,耐修剪,是观赏价值较高的花木,通常宜丛植营造景观效果,孤植时景观效果相对不佳。十大功劳常作为绿篱等种植;西府海棠孤植、丛植均可,其花繁叶茂,孤植能突出个体美;小叶女贞多用作绿篱,也可丛植,但并非不适宜孤植。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红花檵木。

8、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是

A囿

B台

C园

D圃

【答案】:A

解析:“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帝王贵族可在其中射猎取乐。“台”是用土筑成的高台,主要用于登高远眺、观察天象、通神等。“园”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圃”主要是指种植蔬菜、花卉的园子。所以本题答案选A。

9、单选题:为了突出优美景色,常将视线两侧的较贫乏的景观,利用树丛、数列、山石、建筑等加以隐蔽,形成了较封闭的狭长空间,突出空间端部的景物,这种左右两侧起隐蔽作用的前景称之为

A.借景

B.对景

C.障景

D.夹景

【答案】:D

【解析】借景是指将园外的景色巧妙地组合于园内,以扩大园林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并非题干描述的情况,A选项不符合;对景是指在园林中,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也能观赏甲观赏点,两者相互成为对景,与题干描述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