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浙江省东阳市辅警招聘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典优).docx
文件大小:55.25 KB
总页数:31 页
更新时间:2025-06-11
总字数:约1.86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年浙江省东阳市辅警招聘考试试题题库

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

1、一年中,全球所有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有85%来自(??)

A.浅源地震

B.中源地震

C.深源地震

D.极深源地震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地震能量来源的了解。在地震学中,浅源地震由于发生的深度较浅,对地表的影响较大。一年中,全球大部分地震能量都来自浅源地震。中源、深源和极深源地震相对较少释放能量,所以这道题选A。

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下面关于科学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B.马克思主义将人民至上作为它的政治立场

C.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D.马克思主义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其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反映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本质和规律。A选项说的是发展性;B选项体现的是人民性;D选项强调的是革命性。所以本题选C。

3、下列哪一项属于《人民警察法》规定的人民警察的任务?(??)

A.依法行使职权

B.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

C.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D.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人民警察法》中人民警察任务的了解。人民警察的核心任务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安全。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是其履行职责的关键。A选项依法行使职权是基本要求;B、D选项是工作方式。所以答案选C。

4、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阶级产生原因的理解。在社会发展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当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导致社会成员占有资源的不平等,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阶级。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产品分配不均是相关因素,但不是直接原因。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并非阶级产生的本质原因。所以答案选D。

5、在中国历史上,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

A.1919—1945年

B.1946—1949年

C.1949—1956年

D.1957—1978年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了解。社会主义革命是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随后到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所以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1949—1956年。

6、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有以下哪种情形应被开除?

A.节日期间,由于过往车辆激增,为控制车辆数量,交警大队长张某决定按每台次十元的标准,对过往车辆收取车辆流量调节费

B.民警李某的表哥王某为在押人员,李某利用职务便利私自安排王某与母亲见面并传递平板电脑,造成严重后果

C.民警王某下班后应邀到该市某夜总会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由于时间匆忙穿着警服前往

D.民警何某工作中不慎将公共互联网与单位公安内网办公电脑相连接

【答案】:B

【解析】根据《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及《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等相关规定,人民警察若存在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应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直至开除。分析各选项:A项中,交警大队长张某决定收取车辆流量调节费,此行为属于违规收费,虽应受处分,但通常不构成开除的严重程度。B项中,民警李某利用职务便利私自安排在押人员与其亲属见面并传递物品,且造成了严重后果。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警察的职业道德和纪律规定,属于利用职务之便为在押人员提供非法便利,对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和在押人员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破坏,符合开除的处分条件。C项中,民警王某下班后穿警服参加聚会,虽不符合警察着装管理规定,但属于轻微违纪,不构成开除。D项中,民警何某不慎将公共互联网与公安内网连接,虽可能造成信息安全隐患,但属于工作失误,通常给予警告或记过等较轻处分,不构成开除。综上所述,B项中的行为性质最为严重,符合开除的处分条件。

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

A.公民

B.人民

C.劳动者

D.爱国者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我国国家权力归属主体的理解。在我国,公民是具有一国国籍的人,范围较宽泛。人民是政治概念,是国家的主人。劳动者和爱国者只是人民中的一部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人民,这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8、“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下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苏洵、苏轼、苏辙

B.曹操、曹丕、曹植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答案】:A

【解析】这道